拿破崙論 【法】福爾著 桑諧譯
第十三章 普羅米修斯(三)
在拿破崙心中,一種對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的渴望,和事實的頑強慣性之間進行著鬥爭。這種鬥爭迫使他像在手中扭一塊硬鐵那樣地扭著這些事實,也迫使我們以矛盾的心情思量他的為人,這種矛盾心情是我們在思考生活本身時產生於心中的。他的一生是強度和力量達到頂峰的一生,他按照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觀點,或同時地或交替地喚起愛和恨,卻又聲稱要對道德和死亡堅持鬥爭。“這是一個不可理解的人,他輕視自己最有力量的行動,從而找到了貶低這種行動的奧秘,同時卻又將自己最低水準的行動提高到自己的應有水準”,①這樣一個人的命運是一種巴斯噶式的衝突,這種衝突從意識領域,一直延伸到各種事件的領域。具有一般心理的人指責他;其實,他已經抑制了自己的本能:這種本能給他帶回那使他克服阻撓自己遠飛高舉的重重顧慮的超人才智。
歌德稱拿破崙是“完美的英雄”。歌德拒絕承認任何人是英雄,他只有在用基督教聖徒的頗為乏味的概念時才承認誰是英雄——這就是說,這個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激情(往往是不很殘暴的激情),以便使自己不因激情招來痛苦。但是拿破崙具有能把自己的激情安排得當的力量,並將這種得當安排推之於一切人。一個人內心的激情越是雜亂得可怕,就越難作出英雄的業績。“完美的英雄”是這樣一種人,他熱愛戰爭而又禁止屠殺,他喜愛愛情而又能駕馭女人,他熱愛權力而又蔑視任性,他熱愛光榮而又斥責頌揚,他愛生而又敢死。這裡有一個危險——就是愛自己的族類:耶穌從自己身上扼殺了這種愛,但拿破崙卻被這種愛摧毀。還有一個危險:就是公德,他利用公德,因為他的“體系”要利用公德,雖然他並不相信公德的基礎是完美無缺的。除了這些無法克服的弱點以外,歌德說的那句話是對的。這裡不存在苦樂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服從他的本性的命令,辦法則是通過同生活的可怕的接觸把這些命令制訂出來;當然在同生活本身接觸時,還要承受生活的最充分的後果,即使如果這樣做,就意味著每天都要經歷內心的緊張以抵抗生活的各種衝擊。一個人閉上眼睛投身到鬥爭中去,這是輕而易舉的事。從鬥爭中迅速撤出來,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他是眼盯著鬥爭、接受鬥爭的。他具有使鬥爭不超過自己心靈的升高水準的罕見能力。不要羨慕他,也不要可憐他。他是不會懂得你們的語害的。他曾說過:“我的心不要尋常的歡樂,也不要尋常的悲傷。”
他這句話裡,有一種自主的力量,這種力量給予世界的遠遠超過從世界得到的。正是運用這種力量,他撫育生靈,同時又驅使生靈轉徒四方:他簡直就像一條不可阻擋的河流;他在臨死之前給現實和世人留下大宗財富。他獨有的一個巨大信仰鼓舞著他,這個信仰是模糊的,卻是無懈可擊的;它與一般的信仰全然不同,是在極端懷疑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1796年,當時沒有一個人弄清楚信仰問題,只有他弄清楚了。在1814年,只有他一個人保持自己的信仰,而別的人卻全部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在信仰方面,他真的好像是悟得了上帝的一個思想,他受上帝的委託,把人的素材改造成為一個詩篇。他橫渡世界向前行進,與此同時,一出偉大的戲劇上演了。他是這齣戲的主角,他的想像給這出戲劇增添新鮮場面,而在戲劇達到高潮時他一直屹立在舞臺上。這出戲劇創造出奇妙的神話,以便使他可以有力量把那些可以實現的部分化為現實。他要迫使東方後退,而建立西方的國家。為此,他使西方認識他自己,並夢想將整個東方納入西方的軌道。因此,他既是理性的維護者,是以西方的意志力反對亞洲的鬥士,又是將東方神秘主義傳人歐洲的新的先驅。我不知道他是否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但是他是感覺到了這一點,這其實更要好些。和赫克利斯一樣,他甚至笑著說這樣的話:“我一直把世界扛在自己屑上:這是無論如何也不容我疲倦的職責。”
人類在朝著命運前進,而命運卻毫不疲倦地跑著離開我們,使我們感到極大疲倦——這的確是我們自己的疲倦。這種疲倦再增一分,人類的心就無法負擔,除非它偶然地跳動在一個偉大人物的心胸裡。我們不是好像聽到埃斯庫魯斯自己在放聲悲嘆嗎?他歎息的是:人類被指責往往熱情一來就越過了上帝的疆界,卻永遠到達不了上帝身邊,而只得退回來,在回憶當年的豪情中流血而死。
拿破崙說過:“我是一個新的普羅米修士。我被拴在一塊石頭上,一隻兀鷹在吃著我的肉。不錯,我曾從天上偷得火種,並把它作為一份嫁妝送給法蘭西:火種已經回到原來的地方——我卻留下來了。熱愛光榮,如同撒旦在混沌上架起的從地獄通向天堂的那座橋一樣:光榮把過去和未來連結起來,中間隔的卻是一個巨大的深淵。除了我的名字以外,我什麼也沒有留給兒子。”
※
①夏托布里昂語。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napoleon/comment/b1/part_13_3.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