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論 【法】福爾著 桑諧譯
第十一章 他的使徒之職(四)
拿破崙行動中的這種一貫的、具有歷史必要性的跡象,既說明了他的過錯也原諒了他的過錯。因為,如果他不是他那樣的拿破崙,那麼他或許就會僅僅保持兩座皇位,最後在一片喧喧嚷嚷的敬仰聲中死於蒂勒利宮。他說過:“我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我自己,而不在於別人。我就是我自己的主要敵人,是我自己的不幸遭遇的製造者。我想包攬的事情過多了。”在這一點上的確是他的過錯。這一過錯雖然毀掉了他,卻也許拯救了世界。合併了低地諸國和漢撒同盟各都邑之後脫離其軌道而移動起來的新法國是過於龐大了。俄羅斯過於遙遠,西班牙過於牢固。而且要記住,這一切是同一時間內的情況。他的政策鋪展過廣,人力物力不敷支配。他的軍隊逐漸患上了貧血症,並已被所招募的外籍士兵降低了素質,變得士氣不振;他的大棋盤上的卒子都擺得太遠,以致他無法好好照料。他的通訊又傳遞得太慢,使他無法將他的命令在能發生作用的時候及時送達大棋盤的邊緣。這一切是同一時間內的情況。當他向維也納進軍時,他還想繼續把持住西班牙。甚至當他向莫斯科進軍時也是這樣。很明顯他確是那樣想的,可是他敵不過命運。所以在1809年,當他正處於權勢的頂峰之際,當康巴塞雷斯寫信祝賀他新年快樂時,他復信道:“如果我想再給你30次向我祝賀新年的機會,我就一定得更聰明些才好。”幾個月之後當他已打敗西班牙的時候——雖然到那時為止還沒有一次戰爭是能夠歸咎於他的——實際上可以說在繼之而發生的迫害方面有他一份,他那以發動戰爭來防止戰爭的方法使他失去了自製而陷進了戰爭之中;他腳下似乎開始地崩土裂,因而他就像舟毀落水之人抓住水草那樣緊緊地抱住戰爭不放。他是歐洲命運的僕人,而且註定要聽命於命運。
如果環境的命數曾引導他去到處進軍的話(不管怎麼說,他的軍隊總是一支解放力量),那麼難道他不能等候時機嗎?譬如,先傾注全力完成西班牙戰爭,然後結束奧地利,然後稍加喘息以召集其人馬,並促使對其交通設備和根據地進行一番較長時間的仔細整頓,然後再著手對付神秘的俄羅斯,而讓西,奧,普、英殿後。這樣做難道不行嗎?毫無疑問,不行。他是像一塊從山坡上滾下來的巨石,一路上滾裹著積雪,最後反而受阻於積雪無法再前進了。得意和權勢使他目眩神移,頭重腳輕,他不再能看清楚他的行動同神聖的使命區別何在,後者似乎是在等著他宣告贊成它的表現。他逐日擴充勢力範圍而反為所困,被責令頒發號令,直至精疲力竭。已成為他生活內容的這種大規模的戰鬥,繼續不斷地擴展著,無限地擴展著。因為他本身就是衝突。他的職責就是衝突。
他決不是個冷靜的計算者。這種人是要把自己的每一項行動加以衡量,並將之納入一項各個細節都開列分明的計畫之中的。這種計畫既須不為個人感情所左右,又須超越當時的情勢之外。他在施政執事方面是他自己的主子,可是在抒發情感方面就不是了:在那方面,他的想像力常使他不能自製;他總是預先推測各民族 和各 君主的意向是違抗他還是推崇他,對他的宏圖偉略是支持還是反對。當他講話的時候他是心口如一的。他像我們之中多數人一樣,是按自己的內心活動行事的;它來來去去,好比一個行人的腳步,對碰到的不同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是誠摯的,有時是溫和的,有時是嚇人的——並且會被無論是外交官或僕從的態度所激怒。他曾對梅特涅說過:“像我這樣的人,一百萬人的生命也不在我眼裡。”——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氣質的又一表現,這種氣質只在其本身的水準上翱翔,被人性之不可逆料和人性之怠惰所激怒,而且還希望“與5億人民為友”——他那些話只不過是一頭被一群獵犬追逐得走投無路的野獸突然產生的可怕的怪念頭,也是一個支持未來世界的人發出的呼聲。在那個世界裡,君主們正為了自身的免於垮臺而在向人類之中講究虛禮縟節的人苦告哀求。拿破崙的政治觀點是遠大的,可是其中不斷地如急潮般湧進了他的男子漢激情,從而把這些觀點擴大了無數倍,甚至擴大到連他自己都無法確定其實際限度或在可見的程度上加以節制的倍數之上。他痛恨英國,而且對此直言不諱。他對普魯士常常勃然大怒,公開發作。他曾講過他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些可憐的西班牙人不接受他要把他們引進西方社會的運動之中的打算。他看不起他的岳父,這是人所共知的。他喜歡亞歷山大,對待他像對待情人一樣——先是撫愛有加,繼而忿懣滿腔。他有聲有色地過他所寫的詩篇那種生活的日子沒有他的壽命長,並且他沒有能夠寫完那個詩篇,因為它存在於他的業績中,也因為如果他不再過那種生活,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方向。對於這一點他的感受非常強烈,以致他知道如果他表現出絲毫猶疑、絲毫因循或半點兒動搖跡象,全世界就會認為他不再是拿破崙了。他說道:“既然我事業的方向已定,我對未來已經提出了主張,那麼我的進展和我的成就便有必要蘊含一些超自然的性質了。”
況且,像他這樣的人,取得最後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包攬得太多了嗎?就算這樣吧。他若丟開西班牙不管,或許就能把俄羅斯奪到手;若丟開俄羅斯不管,或許就能把西班牙奪到手;或者,把西班牙和俄羅斯都丟開不管,或許就能把英國奪到手,是不是呢?就算這樣吧。然後怎麼樣呢?然後他所過的無私的史詩般的生活,也就是他強迫全世界過的生活,將會變得不完整得多。他的令人欽羨的才能,正是由他的過火行為培養起來的:他的才能容許他作出那些過火行為並容許他因此而犧牲生命,同時,直至他的末日,又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即他在每一階段都更形偉大,而且在作那些過火行為時他就有一種奇怪的預感,那就是那些行為將會使他在功業最顯赫時陷入最後困境——就是在法國的那場戰役,他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建立了一座最宏偉的紀念碑,它體現了凡是人們頭腦和心胸中所曾孕育過的精力、決心、性格、創造性的想像力、正義的勇氣和自豪感。他像一位冶鑄師,在看到爐火不旺、鐵水在模子裡冷卻得太快時,鑒於缺乏其他燃料,便趕忙把傢俱、門窗、地板,甚至他自己身上的肉都扔進了爐膛。
有一件事是只對未來有重要意義的,那就是行為的性質。雖然在1814年之後簽訂的條約被視作災難,而在瓦格勒姆村之後簽訂的條約被視作榮譽,可是1814年給予他的深刻印象以及給予法國本身的好處,都遠遠超過了瓦格勒姆村。我並非不知道,這類事情在官場中是矢口不談的。在官場中經常運用的是最卑鄙的功利主義,而理想主義者往往是最先一開口就談上帝予善人以犒賞、予惡人以責罰的人。可是在詩歌場中,事情恰好相反。詩篇在作者身後的價值,不是根據它當初賣多少錢或作者憑其詩篇從官方或從社會上得到多少好處來判斷的。判斷一首詩篇,要看它在道德方面和情操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所引起的敬仰和憤慨的總和,簡言之,也就是要看它在人們智力中誘發的活動以及在人們心靈中燃起的激情的總和怎樣而定。南北美洲擁有黃金和鑽石的礦藏、廣闊的森林、增殖的人口,以及他們正在傾注於世界的龐大財富,可是它們同促使哥倫布決心探索新世界的靈魂中的閃光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napoleon/comment/b1/part_11_4.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