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破崙軍事評論


法國革命與拿破崙.波拿巴——間接路線戰略(二)


作者: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英】


  西元17963月,拿破崙正式接管“義大利軍團”指揮權的時候,他的軍隊正沿著熱那亞沿海地區展開。當的,敵人方面的奧國和皮埃蒙特聯軍,則扼守著通向波河平原地帶的山地隘路。拿破崙的計劃,是要分兩路越過山地,向切瓦要塞(熱那亞以西70公里)實施向心突擊,而在奪取了這個進入皮埃蒙特的大門以後,即以進攻都靈為威脅,迫使皮埃蒙特政府單獨進行媾和。他指望奧國軍隊繼續停在冬季營房裡裡過冬。當然,他們也可能走出冬營,以便與同盟者會合而共同採取行動。但拿破崙認為,他只要向阿克奎方向採取一個佯攻行動,就足以把奧軍兵力引到東北方向上去。


  事實上,拿破崙固然獲得了初步的優勢,得以把兩支敵軍分割開來,但這不是實現原來計劃的結果,只是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而得手的。這個有利的機會是由於奧軍的進攻造成的。他們向前開動,企圖威脅拿破崙的右翼,阻止法軍向熱那亞進攻。拿破崙為了對付這個威脅,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攻擊奧軍進攻部隊的接合部。儘管進行了兩次突擊才使奧軍承認失敗,但終究迫使奧軍返回到阿克奎去了。


  當時,法軍主力並沒有用來進攻切瓦。416(一說是13日),拿破崙曾想用直接攻擊的方式奪取這個要塞,但沒有成功。於是他便改變計劃,準備在418作迂回的機動,並且改變了自己的交通線,使其離開敵人更遠一些,以免遭受奧軍可能的攻擊。當這個新的攻勢還沒有按計劃展開的時候,皮埃蒙特軍隊卻自動撤出了切瓦要塞。而在進行追擊時,拿破崙又一次受到了損失頗重的挫敗,因為他曾企圖從正面去衝擊皮埃蒙特軍隊已站穩腳跟的防禦陣地。然而,又由於採取了新的機動行動,即同時向皮埃蒙特軍隊的兩翼實行包圍,才使皮埃蒙特軍再向後撤,退到了平原地區。


  皮埃蒙特政府認為,法軍日益靠近,都靈所面臨的威脅極為嚴重,而奧軍必須採取迂回路線才能前進,因而他們期望的救援將是來得很遲。由於這一事實產生了心理上的作用,皮蒙特政府的穩定性遭到了損害,這就迫使他們要求休戰而進行和談。對於拿破崙來說,沒有必要再以戰鬥去擊毀他們了。於是,皮埃蒙特退出了戰爭。任何指揮官所進行的其他一次戰役,都不能像拿破崙所進行的這次戰役那樣,令人信服地顯示出時間因素的重要性。如果皮埃蒙特人再堅持一下,那怕堅持幾天,那麼,拿破崙由於補給上的困難,很可能不得不退回到熱那亞附近的沿海地區。在拿破崙後來的言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皮埃蒙特投降這個事實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使他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他說過:“在將來,我有可能輸掉一個會戰,但是決不會再喪失一分鐘的時間。”


  現在,拿破崙已擁有了在數量上對於奧軍的優勢(三萬五千人對二萬五千人),可是他仍然十分謹慎,並沒有打算從事直接的進攻。就在同皮埃蒙特簽訂停戰和約後的第二天,他即提出了奪取米蘭的作戰目標,其辦法則是採取迂回機動,經由托爾托納和皮亞琴察進到米蘭的後方。他首先使用計謀欺騙奧地利人,使其把兵力集中在瓦倫察地區。而後,他卻沿著波河的南岸向東挺進,繞過了奧軍的一切抵抗線,奪取了皮亞琴察。


  為保障自己獲得優勢,拿破崙不惜破壞了巴爾馬大公國的中立權利。他侵佔了位於該公國的皮亞琴察,指望在那裡獲得渡河器材(船隻和渡輪)。可是,這次侵犯中立權的行動,也給法國人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當拿破崙向北開進,準備前出到奧軍的後方時,奧國人也以法軍為例,穿過中立國家的領土,經由威尼托地區而撤退走了。這樣,他們也和拿破崙一樣,不尊重戰爭的道德規則,使自己獲得了拯救。拿破崙曾想利用阿達河(波河的—條支流)來切斷奧軍的退路,但是在他們趕到該地之前,奧國人已遠遠地擺脫了尾追他們的法軍部隊,撤退到了曼圖亞,並扼守著這個著名的四邊形要塞。


  由於奧軍進行頑強的抵抗,拿破崙想在一個月之內進入奧地利的願望,變成了一個遙遙無期的幻影。因為擔心法軍的失敗,害怕資源枯竭會帶來嚴重危險,法國政府曾命令拿破崙向南進軍,直指里窩那,並且沿途“撤出”四個中立國家,而照當時字面上的解釋,也就是要搶掠他們的一切資源。結果,義大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它被徹底搜括,以致後來一直未能恢復到過去那樣繁榮的地步。


  不過,從軍事觀點來看,法國政府對於拿破崙行動自由的限制,卻反而使他“因禍得福”。拿破崙因為受到限制,不得不推遲實現他那入侵奧地利的夢想。而在敵人的抵抗之下,他反而可以根據手中現有的工具來調整自己的目的。一直等到雙方的力量對比變得於他有利之時,他那個征服奧地利的最初目的,也就具有了能夠達到的現實基礎。在這裡,引用偉大的義大利歷史學家費里羅的一段話,看來是很合適的。他在書中曾經作過下述的判斷:


“差不多一個世紀以來,大家都把義大利的第一次戰役,描繪成為進攻行動的凱歌。根據這種說法,認為拿破崙是連續不斷地採取攻勢,說他如何堅決果敢地進攻,加上他在戰爭中的好運氣,使他輕而易舉地征服了義大利。但是,如果對這次戰役的歷史作一次客觀的研究,那我們馬上就可以看清楚,交戰雙方都曾採取攻勢,或者說,他們曾經輪流採取進攻和防禦,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攻方遭到失敗。”


  曼圖亞曾經變成一個“香餌”,連續地吸引著奧國的援軍,使他們遠離自己的基地,而不自覺地鑽入法國人的陷阱。這與其說是一個偶然現象,不如說是拿破崙的一種企圖。而且還有一點值得重視,拿破崙並沒有遵循當時的傳統慣例,不是去找一個有掩蔽的位置,不是在城堡前面挖壕固守,而是使自己的部隊分散展開,以小股兵力進行活動。這樣,他就可以毫無困難地向任何方向集中自己的兵力。


  在奧軍第一次嘗試對曼圖亞進行救援時,拿破崙由於捨不得放棄對要塞的圍攻,結果使他的方法險些遭到失敗。後來,拿破崙擺脫了這種約束,放棄了對曼圖亞的圍攻,因而獲得了進行機動的自由,得以發揮自己軍隊機動性的作用,在卡斯蒂利奧內擊敗了奧軍。


  此後,拿破崙奉行法國政府的命令,預期經提羅爾山地向北開進,去與法軍的主力“萊茵軍團”會師,以便協同作戰。對於法軍的這個直接前進行動,奧國人曾加以利用。起初,他們使自己的主力經由瓦爾蘇加拉向東撤退,下行進入威尼托平原,而後,從那裡使部隊折而向西,去救援曼圖亞。可是,拿破崙自有其辦法。他不再繼續北進,也不後退回來封鎖曼圖亞,而是穿過山地,緊緊地追蹤著奧軍行軍縱隊的尾巴。這樣,他就把敵人的機動變成了自己的反機動,使敵人的機動化為烏有,而使自己的反機動具有更堅定的目的。在巴薩諾地區,他圍住並擊潰了奧軍的第二梯隊。而當進到威尼托平原以後,法軍又趕上了奧軍的第一梯隊。於是,拿破崙隔斷了奧軍通向的里雅斯特的道路,因而也就切斷了他們退回奧地利的通路。然而,拿破崙卻沒有去阻止奧軍向曼圖亞方向撤退。這樣一來,奧軍部隊就自動鑽進了拿破崙在曼圖亞為他們所設置的陷阱。


  由於大量的奧軍被隔截在曼圖亞要塞之中,逼得奧國非作一次新的冒險不可。這一次,然而卻不是最後—次,拿破崙因為在戰術上採取了直接路線的行動,竟使他的間接路線招致功敗垂成。當時,奧軍分別由阿爾文齊和達維多維奇統率,採取向心的方向,一直攻到了維羅納。維羅納是打開曼圖亞防禦的鑰匙。於是,拿破崙搶先去攻擊兩支敵軍中的較強那支,即阿爾文齊那支軍隊。結果,在卡地羅(特蘭托以北40公里)遭到了重大的挫敗。拿破崙失敗以後,並沒有立即撤退,而是果敢地選擇了一條深遠的路線,繞著阿爾文齊的南面,作了一個大的迂回運動,轉到了敵人的後方。這個時候,法軍的處境是很嚴重的,從拿破崙寫給法國政府的報告中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寫道:


“我軍的虛弱和疲憊,使我耽心可能發生最惡劣的事情。也許我們會把義大利丟掉。”


  兩個月以後,即17971月,奧軍作了第四次,也即是最後一次解救曼圖亞要塞的嘗試。然而,這一次奧軍又在里沃利會戰中被打敗了。法軍這一次取勝,是拿破崙有效地組織使用各個彼此分散獨立的部隊進行協同作戰的結果。這些獨立部隊進行作戰活動,好像是撒開了的一張魚網,而在網的邊緣,綴著一些石塊。敵人的任何一個縱隊,只要觸及這張網,隨即便會捲進去,因為網的各各方面馬上就會投著承受壓力之點捲去,四周的石頭也同時投著落網的敵人打來。


  軍隊採取這樣的編組形式,一旦和敵人接觸,就可以協同起來實施進攻。這種作法,是拿破崙發展了新的“師”制體系的結果。根據這個體系,每個軍團(軍)都分別編成若於個獨立活動的兵團(“師”)。按照舊體制的規定,一個軍團(或軍)都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活動的,只在有的時候,為了遂行單獨的任務,才可以臨時派出幾個支隊,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役中所採用的編組辦法,在他以後的戰爭中有了更加完善的發展,他廣泛採取了“營方陣”的形式,而且用軍代替了師。


  在里沃利,那個“張開的捕捉網”儘管是粉碎奧軍翼側的一個工具,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擊潰奧軍主力的手段,還是拿破崙所採取的一個大膽的機動。當時,拿破崙派出了一個兵力為二千人的團,用船舶把他們送過加爾達湖,其任務是切斷整個奧軍的後退道路。正是由於退路受到威脅,奧軍的主力才開始崩潰。里沃利會戰失敗以後,曼圖亞要塞裡的奧國守軍也只好投降。奧國人想要守住遠離自己國家的第一道門戶,結果消耗了大量的兵力,現在,眼看著法軍迅速地向著已經毫無防衛力量的內門進犯,但卻無可奈何。這個威脅迫使奧國不得不締結一項有失體面的和約。而在此時,法軍的主力仍然徘徊在萊茵河上,並未能越雷池一步。


  西元1798年秋天,俄國、奧國、英國、土耳其、葡萄牙、那不勒斯王國和羅馬教皇國等,組成了第二次反法聯盟,其目的是要解除對法和約的束縛。當時,拿破崙.波拿巴正遠在埃及,等他回到國內的時候,法國的形勢已是極為嚴重了。法軍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國民貧窮困苦,國庫一空如洗。


  拿破崙從埃及回來以後,首先推翻了法國的督政府,成立執政府,並使自己成為第一執政。接著,他便頒布命令,在第戎編組了一個“預備軍團”,把所有能夠搜集到手的地方部隊都編了進去。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軍團用去加強主要戰區內的部隊,也沒有用去加強萊茵河地區的主力軍團。他自己制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迂回機動計劃,親自率領這支軍隊,沿著一條巨大的弧形線路,完成了一次跳躍式的急速行軍,前出到了義大利境內奧國軍隊的後方。當時,奧軍已把兵力微弱的“義大利軍團”幾乎趕回到了法國的邊境,並且把它釘死在義大利的西北角上。拿破崙原來打算取道瑞士,穿越盧塞恩或蘇黎世地區,並從那裡南下,翻過聖哥達爾德隘路,或者甚至經過提羅爾山地,從更東面的地區進入義大利。可是,當他得悉“義大利軍團”已經處境極端危險的消息後,使改變主意,選擇了經過大聖伯納德山口那條比較短的路線。這樣,在1800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中,拿破崙率領自己的軍團翻過了阿爾卑斯山,前出到比耶拉,但這時他已處在奧軍的右側。


  當時,法將馬賽納被奧軍圍困在熱那亞。拿破崙沒有朝東南方向開進去救援馬賽納,只派出部分兵力往南走,前進到切拉斯科,而自己卻在這個誘惑性機動的掩護之下,率領主力往東挺進,直奔米蘭。這樣一來,拿破崙不是去迎面攻擊在亞歷山大里亞以西地區進行扼守的敵人,而是牢牢地釘在奧軍的後力,在敵後地區構築工事,設防固守,從而為自己在戰略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屏障,或者說是一條“戰略性的壁壘”。當初,拿破崙打算採取最危險的機動行動,要前出到敵人的後方,其目的就是想要造成這樣一條“壁壘”。因為有了這樣一條由天然障礙物加固起來的陣地線(防區線),他就使自己的基地得到了可靠的掩護,而有了這種基地作依靠,便可以使敵人落入圈套,置之於死地。當敵人發覺自己的退路和補給線被切斷的時候,他們必然是下意識地往回走,向後逃,而且往往是小股逃竄,潰不成軍,因而這時收拾他們便很容易。拿破崙這個設置“戰略性壁壘”的觀念,是他對於間接路線戰略的重大貢獻。


  拿破崙進到米蘭,切斷了奧軍兩條後退道路之中的一條。爾後,他就沿著波河南岸進發,前出到斯特拉德納隘路,這樣又切斷了奧軍的第二條後退道路。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拿破崙手中掌握的工具,已在頗大程度上不能適應他的企圖了。因為總共只有三萬四千人,而根據他的命令從“萊茵軍團”撥出的一個軍(一萬五千人)的補充兵力,要經過聖哥達爾德隘路才能開來,但由於莫羅的過錯,這支兵力遲遲未能趕到。為此,拿破崙深深感到不安。他的那條戰略性防線,本來只有少量的兵力進行扼守,而現在卻必須予以加強了。所幸的是,熱那亞在這個時候宣布投降了,因而已不必分兵去救援馬賽納。但是卻也喪失了一個“拖住”敵人的工具。


  這時,拿破崙摸不准奧軍究竟會選擇哪一條退卻路線,尤其害怕奧軍向熱那亞撤退,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得到英國海軍艦隊的支援和補給,所以,他只好放棄已經獲得的戰略優勢。他對於當面敵人的積極主動性,估計得比他們實際上所有的要高些,因此,他放棄了設在斯特拉德納隘路地區那道防線,決定向西折回,以來偵察敵人的行動。而在此同時,派出了一個師的兵力,由德賽率領,去切斷亞歷山大里亞到熱那亞之間的道路。這樣一來,拿破崙就使自己陷入了不利的態勢。當奧軍突然地從亞歷山大里亞開出,並在馬倫哥平原與法軍發生遭遇戰時(1800614),拿破崙手中只有自己的一部分兵力。這次戰役拖延了比較長的時間沒有解決,甚至在德賽率領那個師趕來投入戰鬥之後,奧軍也僅僅是被壓退了一點,並沒有被擊毀。後來,拿破崙的戰略地位有所改善,但他還是同精神沮喪的奧軍指揮官簽訂了一個協定,允許他們把自己的軍隊撤出倫巴第,退到明喬河後面。


  在明喬河彼岸地區,軍事行動雖然還在斷斷續續地進行,但只是一些零星的衝突和相互的對射罷了。馬倫哥會戰的結局,給敵人精神上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而導致了雙方的和平談判,半年以後,終於簽訂了和約,結束了第二次反法聯盟的戰爭。


  法國革命戰爭作為一個時期結束以後,只經過了幾年勉勉強強的和平,戰爭的幕布又被重新拉開,新的戰爭戲劇又開始上演。這就是拿破崙的戰爭。1805年,拿破崙手裡已擁有一支二十萬人的大軍,把它集結在布倫港,準備渡海進攻英國。後來,這支大軍卻突然地進行強行軍,全部調到了萊茵河地區。關於這個情況,至今還是一個疑案:拿破崙真正是想直接進攻英國呢?還是想以這個威脅作為一團迷霧,把它作為突然進攻奧地利的第一個步驟呢?也有可能,他是遵循著包爾色特的原則,使“一個計劃同時具有幾種方案”。拿破崙在決定向東方調兵時,曾經估計奧軍還可能像往常那樣,派遣一支軍隊進入巴伐利亞,以便封鎖施瓦本汝拉山的各個通道。根據這種估計,他的計劃就是遠遠繞過敵人的北翼,跨過多瑙河,甚至走得更遠,抵達累赫河,並以該河構成一條設在敵軍後方的“戰略性壁壘”。實際上,這是重複過去在斯特拉德納隘路地區所採取過的那種機動方式,只是規模擴大而已。拿破崙本人在下達給部隊的命令中,曾經強調說明了這一點。當時,由於擁有優勢兵力,拿破崙在組織這條“壁壘”時,只是使用了快速部隊,因而使它變成了一道活動的障礙物。這樣,拿破崙進到奧軍的後方以後,所造成的“戰略性壁壘”就成了綿密不斷的障礙,阻塞了奧軍的一切退路,因而迫使駐烏爾姆的奧軍幾乎沒有進行流血戰鬥就投降了。


  拿破崙解決了這支比較薄弱的敵軍以後,便著手去對付由庫圖佐夫統率的俄軍。當時,庫圖佐夫已經穿過奧地利,沿途匯集了一些小型的奧軍支隊,剛剛進駐到因河岸邊。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小的威脅,那就是一支奧國軍隊正在由義大利和提羅爾地區撤回本國。現在,由於兵力過大,使拿破崙反而感到很不方便。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但卻不是最後一次。因為擁有這樣大的兵力,在多瑙河和西南方山地之間的空間,就顯得實在太狹窄,使拿破崙很難對敵人採取局部性的間接路線,同時時間也不夠,更無法採取烏爾姆式的大迂回行動。而且,當俄軍停駐在因河之上時,他們正佔據著一條天然的防線,可以構成一個掩護奧地利本土的防盾。在這個防盾的掩護之下,其他的奧軍便可從南部經由卡林西亞調回來,與俄軍會師,組成一條可以頑強地抗擊拿破崙進攻的抵抗線。


  面對這個問題,拿破崙使用了一整套高明的間接路線方法。他的第一個目的,是要儘量把俄軍逐回東方,距離愈遠愈好,這樣才能把他們同來自義大利的奧軍隔截開來,而後者正從那裡開回來了。為此,拿破崙自己率領部隊向正東方向前進,去迎擊庫圖佐夫,同時派出莫蒂埃率領一個軍沿著多瑙河北岸開進。這個威脅到庫圖佐夫和俄國本土之間交通線的行動,是足以迫使俄軍向東北方向,即向多瑙河上的克雷姆斯作斜方向撤退的。這時,拿破崙又派出了繆拉,命令他去突破庫圖佐夫的新防線正面,搶佔維也納城。爾後,繆拉應該從維也納出發,繼續向北挺進,攻佔霍拉布倫。這樣,在開始威脅到俄軍的右翼以後,拿破崙本人即從左翼去威脅他們的後方。


  由於繆拉犯了一個錯誤,他同俄國人簽訂了一項臨時的停戰協定,使拿破崙沒有能夠把俄軍切斷。但是,俄軍卻也被迫匆匆忙忙地繼續向東北撤退,遠遠地退到了離自己國界不遠的阿羅木次城。現在,他們同奧國的援軍已經相距很遠了,但是卻靠近了自己本國的援軍。實際上,俄軍在阿羅木次就接受了一大批的增援部隊。如果繼續壓迫他們向後退,那就是促使俄軍繼續增大自己的兵力。此外,時機也已迫不及待,因為普魯士的參戰已是指日可待了。


  在這種形勢下,拿破崙只好採取心理上的間接路線:他有意顯示自己的“弱兵”,誘使俄軍轉而採取攻勢。在布魯恩地區,面對著八萬人的敵軍,他只集中起五萬人的兵力,並且派出幾個孤立的支隊朝著阿羅木次方向開進。為了加強這個“示弱”的姿態,他還向俄奧兩國皇帝放出了“和平的鴿子”。當敵人吞下這個“香餌”以後,拿破崙即把自己的部隊撤退到奧斯特里茨的陣地上,那裡的地形條件非常適於他作設置陷阱之用。在緊接著發生的會戰中,拿破崙使用了一個他極為罕用的戰術性間接路線方法,以來補償他在戰場上的劣勢兵力。這種情況對他來說也是很稀少的。他誘使敵人衝擊後退的法軍,從而迫使他們向左側伸展,趁此機會,他自己卻在中央地區調整部署,向著敵人脆弱的“接合部”施行猛擊。結果,他在這次會戰中取得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僅僅在二十四個時之內,奧國皇帝即向他提出了求和的要求。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opus/comment/entry_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