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破崙軍事評論


法國革命與拿破崙.波拿巴——間接路線戰略(三)


作者: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英】


  幾個月以後,拿破崙開始了對普魯士的戰爭。這一次,他差不多擁有二對一的兵力優勢,無論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品質上來說,他的軍隊都是第一流的,而普方的軍隊,則不論從訓練來看,還是從作戰觀念來看,都是既落後又陳腐的。拿破崙佔有的這種絕對優勢,對於他的戰略無疑有著很明顯的影響,對他爾後的各次戰役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806年,拿破崙再次利用了突然性這個因素,並且取得了成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首先把自己的部隊分段駐紮在多瑙河的附近,而後在圖林根森林的天然掩護之下,秘密地把部隊集中起來向北挺進。接著,他的部隊在森林掩蔽的山地裡,突然地躍進到了開闊的平坦地上,並以“營方陣”的隊形直接沖進了普魯士的心臟地區。這樣,拿破崙就前進到了普軍的後方。這個結局與其說是偶然的,不如說是預先考慮到的。拿破崙完成這個迂回機動以後,就在耶拿擊碎了普軍。看來,這一次主要是依靠了兵力數量上的優勢,其次才是由於技巧地配置兵力而造成的精神因素,儘管這個因素也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接著在波蘭和東普魯士進行對俄戰役時,拿破崙似乎只是關心一個目的,就是如何吸引俄軍接受會戰。他這時已具有堅強的信心,認為不管怎樣,他的戰爭機器都一定可以壓倒俄軍。他雖然繼續採取向敵人後方迂回的行動,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加易於取得戰爭的勝利,因此,主要是把這種機動作為抓住俄軍的手段,而不是把它作為打擊敵人士氣的工具。因此,從這裡所看到的間接路線,似乎只是具有物質上的作用,而不具備精神上的價值,並不能使敵人在心理方面喪失平衡。


  拿破崙後來在普爾圖斯克(華沙以北50公里)地區採取的機動,是要引誘俄軍的進攻。他指望,法軍從波蘭向北突進,即可切斷俄軍和其本國之間的交通線。可是,俄國人這一次擺脫了他的箝制。18071月,俄軍又自動地向西運動,指望同困守在但澤(現為格但斯克)的普軍殘部會師。拿破崙馬上抓住了這個有利機會。他還是想要切斷俄軍同它本國之間的交通線。但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命令落到了哥薩克手中,於是,俄軍又及時撤退了。接著,拿破崙直接追上了俄軍,並在艾勞地區與俄軍進行了接觸。他曾力圖利用戰術機動前出到俄軍的後方,而在完成這個機動的時候,遇到了大風雪的阻滯,結果,俄軍雖然遭受了損失,但是並沒有潰敗。


  4個月以後,雙方都恢復了元氣。俄軍突然南下,向海爾斯貝格(科尼希斯貝格以南70公里)進攻,拿破崙於是立即調動兵力向南進發,用以切斷俄軍與其最近一個基地,即科尼希斯貝格之間的交通。這一次,拿破崙顯然是很想進行會戰的。當其在側翼活動的騎兵報告俄軍在弗里德蘭(柏林東南70公里)佔領了堅固的防禦陣地時,他立即率領自己的軍隊奔向那裡。在這次會戰中,拿破崙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不是由於利用突然性和快速性,而是由於採取了一種新的炮兵戰術,即把大量的炮兵集中使用在主要的方向上。以後,這種大量集中使用炮兵的方法,就成了他的戰術的基礎。儘管如此,不管在弗里德蘭,還是在以後的許多戰鬥中,這種方法雖然保證他取得了勝利,但是仍然無法減少法軍部隊的大量傷亡。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1807年至1814年的戰爭,也和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一樣,無限制地浪費著人力。更為奇特的是,在這兩個時期的戰爭中,大量的人力都是犧牲在炮火之下。其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人力和資源的消耗都沒有什麼限制,以致過度地使用和浪費。這與“節約兵力”的原則是直接相矛盾的。要想達到節約兵力的目的,就必然利用突然性和快速性。從拿破崙的策略和手段中,可以看到好多的結果,足以證明這個原則的正確性。


  拿破崙利用了他在弗里德蘭的勝利,加強了自己對俄國沙皇的影響,迫使沙皇脫離其同盟者,破壞了第四次反法聯盟,可是,由於過分地濫用了自己的實力,拿破崙不僅使自己已經取得的勝利不能鞏固,而且最終使自己的帝國也遭到覆滅。他對於普魯士的嚴厲要求,使他與普魯士之間的和約無法穩定和持久,他對於英國的政策,就是一心想著徹底滅亡對方。他的侵略行徑,又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奮起抵抗,變成他的敵人。所有這些,就是拿破崙在大戰略方面的基本錯誤。


  在這裡,需要順便指出約翰.摩爾在比利牛斯半島上所採取的間接路線。他對於布林戈斯的頻繁短促突擊相對於法軍交通線的干擾破壞,打亂了拿破崙對西班牙的作戰計劃,保障西班牙人民獲得了積聚力量的時間和空間。後來,比利牛斯半島終於變成了拿破崙帝國身上一個化膿發炎的瘡口。拿破崙的軍隊在西班牙首次遭到失敗,產生了很大的精神影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在此以前,人們曾認為拿破崙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拿破崙本人已沒有機會來恢復在西班牙喪失的名譽,因為在普魯士出現了暴亂的威脅,而奧地利也顯示了重新進犯的端倪,於是他只好趕回法國。結果,奧國人果然捲土重來了。在1809年的戰役中,拿破崙又曾試圖向蘭德夏特(慕尼黑東北60公里)和維也納地區採取迂回敵後的機動,可是,在實施機動過程中他遭到了困難。由於急不可待,他便轉而採取了直接路線的行動,急於進行會戰。結果,他在阿斯佩恩和埃斯林戰役中遭到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大慘敗。雖然六個星期之後他在同一地區的瓦格拉姆(維也納西北20公里)實行了報復,可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高,而且所爭得的和平也很不穩定。


比利牛斯半島上的戰爭


  此後兩年,拿破崙獲得了一個喘息的時間。他曾經利用這個機會來割治“西班牙的潰瘍”。可是,在初期,由於英將摩爾的干預,拿破崙未能在病痛剛起之時制止傷勢的發展,而現在,在以後這幾年,威靈頓卻破壞了拿破崙的各種醫傷措施,因而使其瘡口更加擴大,並使毒菌蔓延到整個拿破崙帝國的身上。法軍固然累次地擊敗了,並且繼續擊敗著西班牙的任何一支正規軍,可是,西班牙人卻從這些失敗中總結了有益的教訓,他們懂得了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來開展遊擊戰爭。一個捉摸不定的遊擊支隊活動網,代替了那些不夠靈活,因而也較容易被捕捉的正規軍。一些非正統出身而經驗豐富的遊擊隊領袖,指揮著遊擊隊的戰鬥活動,從而取代了那些出身高貴卻能力有限的西班牙將軍。


  對於西班牙來說,因而也是對於英國來說,一場最大的不幸,就是西班牙政府曾經企圖組建新的正規軍,以用來獲取暫時性的勝利。可喜的是,這些正規部隊很快又被法軍打散了。於是,西班牙境內的法軍重新陷於遊擊隊的打擊之下。這樣,毒菌又蔓延開來,而不是集中在一個地點。在這場奇特的戰爭中,英國人最大的作用就是給拿破崙的戰鬥行動製造困難,並擴大這種困難的根源。使用如此少量的兵力而使對方受到這樣大的牽制,這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稀有的成就。它在西班牙戰爭中所取得的成就,如果通過一些雖然不大但實際上卻有矛盾的結果來看,就更加清楚了。這就是:一方面,英軍曾經直接地與他們的大陸同盟軍比肩作戰;另一方面,英國又派出了好幾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去進攻敵人的殖民地,其距離非常遙遠,其目的是想在心理上給敵人以某些影響。但是這些遠征的結果,與西班牙戰爭所產生的效力比較起來,對敵人所起的作用是很微小的,不過,站在英國國家政策的立場上來看,這些遠征對於促使英國的繁榮富強是有價值的。由於這些遠征,英帝國取得了不少的殖民地:如好望角,茅利塔尼亞,錫南(現為斯里蘭卡),英屬圭亞那,以及西印度群島中的若干個島嶼。


  一般歷史學家的傳統觀念,都是過於重視各次會戰的結果,因此,英國人在西班牙所採取的間接路線在其大戰略結構中的真正效果,並沒有獲得應有的評價。如果把比利牛斯半島的戰爭史,只看成是威靈頓進行戰鬥和圍攻的編年史,那麼其結果將是毫無意義的。英國史學家約翰·弗爾特斯丘對於這種趨勢和誤解,曾經作過很多的矯正。他的主要著作是《英國陸軍史》,儘管他在這本書中所研究的問題也是有限的,但是,當他的研究愈是深入以後,他就愈加堅信,西班牙遊擊隊的行動對於這次戰爭的結局,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


  雖然英國遠征軍的存在對於產生這種影響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是,威靈頓在那裡採取直接軍事行動所起的作用,卻是微不足道的。在延續五年的戰爭中,一直到法軍被逐出西班牙之日為止,威靈頓使法軍直接遭到的損失,包括擊斃、擊傷和俘虜在內,總共不過四萬五千人。而根據馬爾波特的估算,在這整個時期之內,法軍因傷病致死的人數,平均每天就有約一百人。由此可見,使法國的兵力逐漸消耗殆盡的,使他們的士氣日益低落下去的,是遊擊隊的活動,當然也包括威靈頓的活動在內。他們把西班牙變成了人造的沙漠,使法國人無法再停留下去,否則只有全部餓死。


  另外一個值得特別重視的現象,就是在這樣長時期的一連串戰役中,威靈頓進行會戰的次數竟是少得可憐。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傳記家們通常認為,這是因為他對於實際具有“健康的思想”,而且這是他的個性和觀點的基礎。這樣解釋行得通嗎?現代的一位傳記作家說過:“直接的和狹隘的現實主義是威靈頓個性的本質。這正是他產生缺點和招致失敗的原因。但是,就其社會事業的廣闊境界來說,這一點又使他上升到了幾乎接近於天才的地步。”這位傳記作家的結論,是研究了威靈頓在比利牛斯半島的戰略以後作出來的。


  這次由英軍主力分出的部分兵力所進行的遠征,雖然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後果,可是在最初的時候,它卻只是英軍主力在謝爾德河地區勞而無功之後,所不得已而採取的一個下策。英國政府派出這支遠征軍,當時的目的只想拯救葡萄牙。並不曾設想什麼更高深的大戰略運用,沒有估計到竟有這樣大的潛力,以致使“西班牙潰瘍”一發不可收拾。對於這次遠征,威靈頓公爵曾經發表過他的見解:如果葡萄牙的軍隊和民團能夠得到二萬英軍的加強,那麼,法國人要想征服葡萄牙,就必須有十萬人的軍隊;而如果西班牙繼續與法國人進行鬥爭,那麼,法國是抽不出十萬兵力來對付葡萄牙的。換句話說,那就是只要用二萬英軍,即足以“牽制”十萬法軍,而且至少可以使其部分兵力無法投到奧國方面那個主要戰場上去。


  從對奧國進行間接援助的觀點來看,這支遠征軍沒有辜負人們對它的期望。可是,要它充當掩護葡萄牙的一個屏障,卻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種手段,它大大消耗了拿破崙的兵力,給英國爭來了許多利益,因此,它的成績是很傑出的。


  威靈頓只領了一支二萬六千人的軍隊,於18094月到達里斯本。當時,一方面,西班牙各地都爆發了反抗的怒火;另一方面,約翰.摩爾在向布林戈斯發起一陣進攻之後,又向拉科魯尼阿地區實行撤退,因而引得法軍在整個比利牛斯半島四出活動。奈伊在半島的西北角上,企圖征服加利西亞,但是久攻不下。在內伊的南面,即葡萄牙北面的波爾圖地區,是蘇爾特的部隊。他也把一支大軍分成為若干支隊在活動。維克多則在梅里達地區,從南面封鎖著通往葡萄牙的道路。


  威靈頓登陸以後,利用了登陸地點正處於中央位置這個有利條件,考慮到敵人的兵力業已分散,於是立即向北開進,去進攻蘇爾特。儘管他未能按照預定的設想,把蘇爾特撒在南面的若干個支隊割裂開來,可是仍然使蘇爾特本人產生了驚慌失措情緒。趁蘇爾特來不及收攏部隊之前,威靈頓即破壞了他的作戰部署,在杜羅河的上游渡過了該河,從而切斷了蘇爾特的退路。如同杜倫尼在一六七五年所作的那樣,威靈頓接著就對敵人的殘部進行掃蕩,使其無法進行集結。結果,蘇爾特被迫經過不毛之地,爬山越嶺,向加利西亞實行退卻,其部隊最後遭到了慘重的損失,但不是由於對敵戰鬥,而是因為退卻行軍的過度疲勞和消耗。


  然而,威靈頓的第二次戰役,卻進行得不如第一次那樣順利,而且從其目的與手段的配合來看,也不那麼明顯。原來停在梅里達無所作為的維克多,在蘇爾特“失蹤”之後,隨即被調往塔拉韋臘,以便掩護直通馬德里的道路。一個月以後,威靈頓決定經由塔拉韋臘這條道路向馬德里進攻。馬德里是西班牙的心臟,這就等於直接去鑽獅子口。他選擇這一條進攻路線,恰好給法軍提供了一個方便目標,使西班牙境內的各路法軍都便於向他實施進攻。而且,把自己的部隊這樣集中起來對付一個目標,法軍就能有效地保障自己的交通線。當各路大軍分散在整個西班牙境內的時候,交通線的保障曾是他們最大的弱點。


  威靈頓開始進攻的時候,只有二萬三千人,預期對他進行支援的兵力,大概也是這麼多,而且其統率者庫斯塔是一位才能有限的西班牙將領。這時,維克多繼續朝馬德里方面撤退,在那裡有另外兩支法軍可以對他進行支援。法軍的兵力集中以後,大約能有十萬人。誠如弗爾特斯丘指出的那樣,“這只是偶然的結果,並非事先有何計劃。”當時,內伊、蘇爾特和莫蒂埃的部隊,都從北面向馬德里開來。由於庫斯塔的優柔寡斷,加上自己部隊的補給發生困難,威靈頓未能拖住維克多進行戰鬥。後來,維克多更獲得了約瑟夫.波拿巴從馬德里派來的援軍。於是,威靈頓被迫實行退卻。他在塔拉韋臘地區很有成效地抗擊了法軍的猛攻,如果不是庫斯塔拒絕對他進行支援,他還打算實行反攻。反攻沒有實行,這對威靈頓來說卻是一個幸運,因為蘇爾特此時已經逼進到他的後方來了。鑒於向西撤退的道路即將被切斷,威靈頓立即向南溜走,越過了塔霍河,避免了自己的覆滅。爾後的退卻雖然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以致部隊紀律渙散,士氣低落,但他仍在葡萄牙邊境駐止下來,設防固守。由於糧秣不足,法軍也未能對他組織追擊。這樣才結束了1809年的戰役。對於西班牙正規軍的脆弱無能,雖然早已從摩爾的教訓中知道一些,但通過這次戰役以後,威靈頓才真正認識清楚了。為了褒獎他在西班牙的功勞,他被晉封為子爵。事實上,他在第二年的成就才真正配得上這樣的獎賞。


  拿破崙在1810年迫使奧地利簽訂和約以後,一直到1812年,曾分出部分精力來關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事。這兩年是比利牛斯半島戰爭最緊迫的階段。法軍在這兩年中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歷史意義的重大,與其爾後遭到的失敗比較起來,或者與威靈頓在18121813年所取得的勝利比較起來,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英軍之所以獲得勝利,是出於威靈頓對於當時的軍事—經濟因素,有著精確的判斷:


第一,他估計到了法軍糧秣來源的有限性;


第二,第二,他構築了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


  這樣,威靈頓的戰略,實質上就成了對付敵人軍事-經濟目標的間接路線戰略。


  在主要戰役尚未開始以前,仍和往常一樣,威靈頓也還得到西班牙正規軍的支援。西班牙的部隊曾經發起一個冬季戰役,可是卻被法軍徹底擊潰了,此後,法軍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在西班牙奪佔了大片新的領土,並且侵入到南部的富饒地區,佔領了安達盧西亞省。


  這時,拿破崙決定親自掌握西班牙戰爭的領導權。18102月末,他已經在西班牙集中了差不多三十萬人的兵力,而且還預計繼續擴大部隊的數量。在這三十萬人當中,他撥出了六萬五千人,指定由馬賽納指揮,其任務是要把英軍從葡萄牙趕走。雖然這個數字也已夠大,但就西班牙境內法軍的總數來說,卻還只有較小的一個部分。這個情況說明,西班牙境內的遊擊戰爭,對於法軍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局面。而威靈頓的英軍,包括由英國人訓練的葡軍在內,總共只有大約五萬人。


  馬賽納對葡萄牙的入侵是從西班牙北面來的,途中經過古達德.羅德里戈。這樣,就使威靈頓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實現他的戰略企圖。他極力阻滯馬賽納的進軍:首先,全部銷毀馬賽納必經地區的糧食;其次,在布薩柯以東地區進行頑強的抵抗。對此,馬賽納考慮欠周,留試圖以直接衝擊的方法來加以克服。爾後,威靈頓退到了托里什.韋德拉什這條築壘防線之內。這條防線橫切著塔霍河與海岸之間的那個山地半島,正好成了里斯本的屏障。1014,也即是開始進軍四個月以後,馬賽納只前進了大約320公里。當他來到托里什.韋德拉什這條築壘防線面前時,不禁感到大為吃驚。馬賽納在這條防線面前徘徊了一個月之久,始終未能把它突破,後來即因饑餓所迫,不得不後撤50公里,退到塔霍河上的聖塔倫。威靈頓這一次表現得非常高明,他既不組織追擊,也不找他作戰,只是盡力設法把馬賽納圈在一個狹小的地區,使他的部隊很難獲得糧食的供應。過去,拿破崙曾經痛斥過謹慎的戰略家,說,“補給嗎?關於這些事情,用不著向我囉嗦。兩萬人的部隊也一樣可以在沙漠中生活!”在這一次,以及在以後的戰役中,法軍為了堅信這種樂觀的幻想,不免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威靈頓始終堅持不渝地執行看自己的戰略計劃。而在當時,他是面臨著兩重威脅的:一方面,英國國內有變換政策的可能,這是間接的威脅;另一方面,法將蘇爾特正在南面,經由巴達霍斯實施進攻,極力為馬賽納解圍,這是直接的威脅。馬賽納也曾經千方百計地誘使威靈頓發起進攻,但威靈頓卻絲毫不為所動。最後,他終於因此獲得了成功。這年3月,馬賽納被迫撤退了,當其飽受饑餓的殘餘部隊往回越過葡萄牙邊界時,已經損失了二萬五千人,其中,只有二千人是真正戰死的。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opus/comment/entry_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