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破崙軍事評論


法國革命與拿破崙.波拿巴——間接路線戰略(四)


作者: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英】


  此時,西班牙遊擊隊的活動已愈來愈積極,人數也愈來愈多。僅以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兩個地區來說,就有法軍的兩個軍,總數近六萬人的兵力,一直被困在那裡。他們本來是準備開進到葡萄牙去增援馬森納的,可是在幾個月之內,竟被幾千個遊擊隊和若干支進行遊擊作戰的西班牙正規部隊所牽制,實際上無法開進。在南面也是一樣。法軍一直在對加的斯進行圍攻,由於聯軍方面未能利用自己在巴羅薩的勝利而解除對加的斯的圍攻,結果反而使他們獲益,使法軍捆住了手腳,屯兵於堅城之下做著毫無結果的圍攻。在這幾年,還有一個引起法軍關注的因素,那就是英國仗著自己的海軍實力經常對法國造成威脅,它可以派出部隊在沿海各處實行登陸。


  後來,威靈頓對於敵人的影響作用,主要是他的威脅,而不是他的打擊。當他對這一或那一地點構成威脅時,法軍就不得不隨之派遣部隊,因而使得西班牙遊擊隊在其他地區獲得大肆活動的機會。


  然而,威靈頓也沒有滿足於只使法軍經常處於受威脅的狀態。當馬森納向薩拉曼卡撤退時,他即跟在後面追擊,派出部分兵力封鎖了北面的阿爾麥達邊境要塞,同時,派遣貝里斯弗德去圍攻南面的巴達霍斯。結果,他把自己的兵力幾乎是兩半平分了,以致喪失了進行機動的能力。幸而命運拯救了他。馬賽納在重新收集了自己的部隊和得到少量的增援以後,又匆匆忙忙去救援被圍的阿爾麥達要塞。在弗溫特斯.德奧尼奧羅地區,由於所處地形不利,威靈頓曾經一度受困,陷入嚴重境地。儘管他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是他自己也承認說:“如果拿破崙本人在這裡,那我們是一定會失敗的。”在巴達霍斯,貝里斯弗德也放棄了對城塞的圍攻,而改去迎擊蘇爾特的援軍。由於對戰鬥的組織指揮不當,貝里斯弗德在阿爾布拉遭到了失敗,但是作戰部隊進行了奮勇的抵抗,付出了極重大的犧牲,最後總算穩住了陣勢。


  威靈頓現在重新集中起了自己的兵力,即使缺乏攻城器械和武器,他仍然決定再次圍攻巴達霍斯。可是,他這次又把攻城的計劃放棄了,很快解圍而去,因為法將馬爾蒙在取代馬賽納以後,正毫無阻礙地向南進軍,企圖與蘇爾特會師。兩位法軍將領立即制定了聯合進攻威靈頓的計劃。可幸的是,這兩位將領發生了意見分歧。蘇爾特耽心在安達盧西亞省重又爆發新的遊擊戰爭,帶看他的部分兵力返回那裡去了,而把剩下的部隊留給馬爾蒙指揮。結果,由於馬爾蒙過分謹慎,1811年的戰事也就逐漸地停止下來了。


  在這些戰鬥中,威靈頓是冒過很多危險的。但是很難確定,這些冒險究竟給他帶來了多大的利益,實際上,這並不比執行他原來的戰略企圖而已經取得或可能取得的成就更多。由於手中兵力有限,威靈頓畢竟不能想怎麼使用它們就怎麼使用它們。儘管他的絕對傷亡數字要比法軍的數字小些,但是從比例關係來說,他卻比法軍的大得多。不過,他總算在這個戰鬥行動最緊張的階段經住了法軍的猛擊。後來,拿破崙本人無意中幫了他的忙,使他確保了自己的有利地位。拿破崙開始準備進攻俄國,把自己大部份的兵力和注意力都轉到那個方面去了。這個事實,以及遊擊隊所造成的嚴重局面,迫使拿破崙調整了法軍在西班牙的作戰計劃,改變了法軍主要作戰線的方向。拿破崙決定,首先集中全力徹底征服巴倫西亞和安達盧西亞,而後再去進攻葡萄牙。


  法軍在西班牙的數量,與1810年比較起來,減少了七萬人。而在所剩的部隊當中,至少也有九萬人用於防守法軍與本土之間的交通線,從地中海沿岸的塔臘果納起,一直到大西洋岸邊的奧維亞多止,使其免遭遊擊隊的破壞。


  當法軍的抵抗已經削弱之後,威靈頓利用有了行動自由的機會,曾突然地發起對古達德.羅德里戈的進攻,並以強攻方式奪佔了該城。在強攻該城時,他派遣希爾率領一個支隊掩護著自己的戰略翼側和後方。馬爾蒙既無力阻止希爾的行動,也無法再奪回被搶佔去了的要塞,因為他的攻城裝備已經被英軍擄獲走了。同時,他還不可能越過那些糧食已經被搜括乾淨了的地區,無法對威靈頓實施追擊。


  於是,威靈頓利用這條饑餓的屏障作掩護,趁機開到了南方,同樣以強攻方式奪取了巴達霍斯。這一次,雖然他準備強攻的時間很短,但還是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獲得了成功。在巴達霍斯,威靈頓繳獲了法軍的舟橋縱列。隨後,又在阿爾馬拉斯地區毀壞了法軍架在塔霍河上的浮橋。這樣一來,他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略優勢,把馬爾蒙和蘇爾特這兩支法軍分割開了;他們再要渡越該河,只有經過托萊多的橋樑,而那裡距離塔霍河河口已有大約 五百公里 。


  除此以外,蘇爾特因為糧食補給的困難和受到遊擊隊的阻擾,被困在安達盧西亞省無法動彈。這使得威靈頓可以不受阻擾地自由行動,於是他便集中起自己的三分之二的兵力,去進攻駐守在薩拉曼卡的馬爾蒙。但由於他採取了直接路線的方法,只不過迫使馬爾蒙向其基地和援兵開來方向稍作後撤而已。


  這樣,馬爾蒙獲得增援,使得雙方的兵力重又勢均力敵,達到平衡程度,而且他還幾度切斷了威靈頓的交通線。但是,威靈頓對於自己的交通線並不耽心,因為他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交通線。有幾次,雙方都在平行地進行強行軍,彼此之間的距離不過幾百米,都力圖獲得一個有利的機會來攻擊對方。由於擁有比英軍稍高的行軍速度,法軍本來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可是,在722,馬爾蒙卻因為過分地自信而犯了一個錯誤,因而很快給部隊帶來了不利的後果。他讓自己的左翼和右翼隔離得太遠,威靈頓馬上抓住了這個機會,向其左翼的暴露翼側實施了迅猛的突擊。這樣,法軍等不到增援部隊到達,即已遭受了失敗。


  然而,威靈頓在這次薩拉曼卡會戰中,也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因為整個說來,他在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兵力,比之法軍還是相差很遠的。後來,有人責備他,認為他應該對遭受失敗的法軍殘部(此時已由克勞賽爾負責指揮)立即組織追擊。可是,既然當時沒有獲得把敵人迅速擊潰的機會,那麼,要想在敵軍逃到布林戈斯之前再來爭取這樣一個機會,似乎是不會有希望。此外,如果立即組織追擊,也將使自己的部隊處於危險的境地,因為約瑟夫國王可以隨時從馬德里派出援兵,用來襲擊他的後方和交通線。


  因此,威靈頓決定向馬德里進軍,期望此舉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產生作用。威靈頓進入了西班牙的首都。約瑟夫狼狽不堪地逃跑了。這對於西班牙的人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興奮劑,是抱有希望的象徵。不過美中不足,威靈頓不可能在馬德里久留,因為各路法軍很快就赴救來了。事實上,正因為馬德里這個國家中心的失守,才有可能促使分散在西班牙各地的法軍如此迅速地向那裡集中。威靈頓不等到敵人的迫近,就從容地退出了馬德里,改向布林戈斯進攻,從而威脅著法軍同其本國之間的交通線。可是,法軍由於採取就地取食的辦法,並不怎麼害怕自己的交通線受到威脅和破壞。甚至連一點有限的影響也沒有帶來什麼效果,因為威靈頓缺乏攻城的裝備和圍攻的方法,結果徒然耽誤了寶貴的時光而最終無能為力。所以,威靈頓在這次薩拉曼卡會戰中取得的成功,就只是迫使法國人放棄了奪佔整個西班牙的企圖,而把其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對付威靈頓。這樣一來,威靈頓的處境就比當年摩爾的處境還要險惡,但他仍然及時地撤退出來了。當希爾率兵前來會師以後,他又重新膽壯起來,似乎自己又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同匯合到一起的法軍進行一次新的薩拉曼卡會戰了。這一次,與上幾次戰役比較起來,法軍數量上的優勢雖然不大,大約只是九萬人對六萬八千人,但他們並不感到惶恐,因為這一次進行會戰的話,已不可能由威靈頓來選擇地形。威靈頓於是繼續實行撤退,退到了古達德.羅德里戈城。他到達那裡以後,1812年的西班牙戰役也就終結了。


  威靈頓雖然再度回到了葡萄牙邊境,而且從表面看來,也沒有再向前進,可是,比利牛斯半島上的戰爭結局,實際上已經決定下來了。這是因為,法軍為此丟棄在西班牙奪佔的大部分地區,把兵力集中起來對付威靈頓,因而就不能再去對付西班牙的遊擊隊,喪失了消滅他們的機會。這時,傳來了拿破崙從莫斯科撤退的消息,因而不得不把更多的法軍從西班牙抽調出去。因此,等到下一個新的戰役開始時,西班牙的局勢已經完全改變了。


  威靈頓獲得增援以後,佔有了數量上的優勢,總兵力達到了十萬人,但其中只有一半是英國士兵。於是,他使自己的行動更加具有了挑釁性。法軍士氣低落,組織紀律更加渙散,因為受遊擊戰爭的干擾比軍事上的失敗還要嚴重,因而被迫立即後撤,退過了埃布羅河,企圖保住西班牙北部的一隅之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目的有限的任務,他們也已無法完成,因為從比斯開灣和比利牛斯山方面,不斷出現遊擊隊,襲擾和壓迫著他們的後方。這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從正面數量已經不多的兵力中抽出四個師,用來對付遊擊隊的壓迫。爾後,威靈頓即逐漸抵近了比利牛斯山山地,並踏進了法國的領土。雖然其間也有個別戰鬥失利,但總的趨勢是順利前進的,而就比利牛斯戰爭來說,這只是一個戰略性的尾聲。


  如果沒有威靈頓給予西班牙那樣的精神鼓舞和軍事支援,西班牙戰爭未必能夠如此順利地結束。他的行動部分地吸引著法國人的注意力,促使遊擊戰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還要指出一個有趣的疑點:威靈頓在1812年取得的勝利,是否反而使他在1813年的進攻行動遇到了更大的困難?因為他使法軍在1812年縮小了自己的作戰地區,減少了傷亡,以致在下一個戰役中,即在1813年的戰役中,法軍進行戰爭的前途反而有所改善。事實上,法軍在西班牙境內分佈的地區愈廣,佔領的時間愈長,他們就更有可能遭到徹底的殲滅。比利牛斯半島的戰爭,是歷史上一個很顯著的例證,足以說明某種特殊形式的戰略。運用這種戰略的原因,與其說是故意的,不如說是由於某種直覺的本能而造成的。一個世紀以後,英國的勞倫斯把這種戰略演化成為一種合理的理論,並且付之於實際的運用,不過它並未獲得確定的結果。


  現在,在探討了“西班牙潰瘍”以後,我們必須回過頭來,研究另外一種戰略形式,分析這種戰略對於拿破崙軍事觀點的影響作用。


從維爾諾到滑鐵盧


  在拿破崙的戰略思想中,可以看出一種發展趨勢,他逐漸地偏重於數量,而忽視了機動性;偏重於軍隊的戰略集團,而忽視了突然性。1812年的征俄戰役,是這種趨勢發展的最高峰。俄國的地理條件,只不過是增強了拿破崙戰略中的這些弱點而已。


  拿破崙征俄的兵力,本身即達到四十五萬人,這就迫使他不得不採取幾乎是一線式的戰略佈勢,因而必然導致沿著預期方向作直接性的行動。他和1914年的德國人一樣,把自己的主力集中在一個翼側,即集中在左翼,企圖採取深遠的迂回運動,來擊毀維爾諾附近的俄軍。然而,即使他的弟弟熱羅姆在執行從正面牽制俄軍的任務時不是那麼消極怠惰,也仍然可以說,拿破崙的這個機動本身,還是過於龐大和直接化了。只要敵人不是冥頑不化,它就不足以成為吸引敵人注意力和破壞敵人穩定性的有效手段。拿破崙戰略中的這個弱點,後來正好被俄國人利用,他們有意識地採取了避免總會戰的回避戰略。


  拿破崙向俄國深入挺進以後,最初的幾次突擊全然“落了空”,於是,他開始收縮自己軍隊那種直線式進攻的正面,改而採取他所慣用的傳統方法,即採取“營方陣”的形式力求使用戰術性的機動,前出到敵人的後方。後來,俄國人也終於放棄了回避戰鬥的戰略,決定接受法軍的挑戰,但開始時曾經顯得有些莽撞,竟把先頭縱隊直接開向了拿破崙部署好的包圍集團。可是,法軍想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合圍俄軍的企圖也實在過於顯露,致使俄方得以猜破,因而又及時地溜走了。而在博羅迪諾時,拿破崙的“老虎鉗”卻又顯得並不那麼強而有力,也沒能完成對於俄軍的合圍。這是一個極好的例證,足以說明集中於一點的進攻與真正的間接路線行動比較起來,將會具有多大的缺點。以後,法軍從莫斯科撤退,這個悲慘的結局與其說是由於嚴寒的天氣所致(實際上,那一年的冰凍期比往年還要來得晚些),還不如說是由於法軍士氣低落的緣故。法軍士氣沮喪,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俄軍的避戰戰略,擊敗了法軍的直接路線戰略,也即是一味尋求積極作戰的戰略。俄軍這個避戰戰略,是完成軍事政策的一種手段,或者換句話說,應當把它當作是一種間接路線的大戰略來看待。


  拿破崙在俄國遭到慘敗以後,其軍事上的威信當然受到損害,接著,法軍在西班牙又遭到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失敗,這就使拿破崙的威信又大大降低。對於英軍在西班牙的作戰行動進行評價時,應該著重指出一點,這就是英軍在那裡始終堅持著自己傳統的軍事政策,即“砍斷敵人根基”的政策。


  到了1813年,面對著普魯士各地的紛紛暴動和俄軍的即將進攻,拿破崙又組建了一支新的生力軍。該軍與他過去的軍隊比較,其數量仍然是巨大的,但其機動性卻差得遠了。當時,拿破崙還是因襲他往常使用的老辦法,只想集中力量逐一地把俄普聯軍打敗。然而,不論是呂岑戰役,還是包岑戰役,他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結果。此後,聯軍繼續撤退,長期堅守不出,粉碎了拿破崙誘使他們進行會戰的企圖。聯軍方面這種避戰戰術,迫使拿破崙同意實行了六個星期的停戰與和談。而在和談破裂以後,奧國轉到敵人營壘,也加入反對拿破崙的戰爭。


  爾後,緊接著發生了一場秋季戰役。這次戰役表明,拿破崙的戰略發生了異乎尋常的變化。他已擁有一支四十萬人的大軍,而他的敵人方面,總共也只不過這麼些部隊。可是,他卻抽出了十萬人的兵力,採取直接進攻的方法去攻打柏林。他的這種直接壓迫法,只不過把貝爾納多特的部隊壓縮得更緊,因而促使他們發揮了更大的抵抗力。結果,法軍終於被擊退。拿破崙當時正率領看法軍的主力駐在薩克森,佔領著中央陣地,掩護著德累斯頓。可是,在這個緊急關頭,他卻缺乏忍耐性,竟突然地直接向東開進,去進攻布呂歇爾率領的九萬五千普軍。布呂歇爾隨即實行退卻,企圖誘使法軍進入西里西亞。與此同時,施瓦爾岑堡則率領著一支十八萬五千人的奧軍,從波希米亞開出,沿著易北河北上,翻越波希米亞山地進入薩克森,前出到德累斯頓地區,繞到了拿破崙的後方。


  拿破崙發覺以後,留下一支部隊進行掩護,自己匆匆忙忙地率兵趕回。他打算以更厲害的一手來打擊這支採取間接路線行動的敵軍。他的計劃是:使部隊向西南方向運動,越過波希米亞山地,遮斷施瓦爾岑堡需要翻山退卻時可能經過的道路。他預期選擇的陣地,從組織一條戰略性屏障的觀點來看,確是很理想的。可是,當他聽到敵人已經靠近的消息後,又喪失了自製力,在最後一分鐘改變了決心,決定直接奔向德累斯頓,去攻擊施瓦爾岑堡的主力。結果,雖然進行了一次勝利的會戰,但其勝利只具有戰術性的意義。施瓦爾岑堡安全地經過山地向南退去了。


  一個月以後,俄、奧、普三國聯軍開始聯合起來向拿破崙實施進攻。拿破崙已因為經過多次戰鬥而遭到削弱,於是撤出了德累斯頓,退到了萊比錫附近的杜本。這時,施瓦爾岑堡從南面向他開來,布呂歇爾從北面向他逼近,而貝爾納多特則出乎拿破崙的意外,幾乎繞過了他的北面側翼,前進到了他的後方。拿破崙決定,首先採取直接攻擊行動,然後再改取間接路線;先打敗布呂歇爾,再去切斷施瓦爾岑堡與波希米亞之間的交通線。根據以前所說的歷史經驗來看,拿破崙這樣安排他的作戰次序似乎是錯誤的。他直接進攻布呂歇爾,並未能迫使布呂歇爾接受會戰。然而,這次進攻卻導出了一個異乎尋常並出人意外的結果。法軍在實施進攻時,偶然地開到了貝爾納多特的後方。這使貝爾納多特一時失去了自製力,馬上向北撤退。因此,就給拿破崙後來的撤退留出了道路。這樣一來,拿破崙對於布呂歇爾的打擊固然落了空,但是卻突然地變成了攻擊貝爾納多特後方的間接路線行動.因而使他避免了最後徹底覆滅的危險。幾天之後,他即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敗。布呂歇爾和施瓦爾岑堡再度迫近,把法軍壓縮在萊比錫地區。拿破崙被迫接受了會戰。他在會戰中失敗了,曾經陷入極端險惡的境地,可是,仍然擺脫了敵人,安全地返回了法國。


  西元1814年,聯軍在兵力數量方面已經擁有很大的優勢,於是分兵數路,先後突進了法國本土。拿破崙本來過分相信大量使用兵力的威力,因而歷年來消耗兵力太多,現在,他的兵力不夠了,在被迫迎擊敵軍的時候,只好再度使用自己手中經過考驗的武器——突然性和機動性。然而,儘管他使用這個武器的技巧很高明,可是卻已經缺乏耐性,而且太沉醉於會戰的觀念,所以,他在這方面的技藝,遠不如過去漢尼拔、西庇阿、克倫威爾和馬爾波羅等人,不如他們那樣爐火純青。


  不過,拿破崙還是由於採取了突然行動和利用了軍隊的機動性,才使自己的命運延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一點上,他很技巧地使自己的手段適應了自己的目的。他懂得自己的兵力已經很有限了,不可能在軍事上取得決定性的結果。因此,他把破壞聯軍之間的相互協作定為自己的目的。為了達到此一目的,他充分利用了部隊的機動性,而且其技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他在阻滯敵人進攻方面獲得了明顯的成功,但是即令如此,卻不能使這些成功產生更大的效果和延續更長的時間,因為他受著自己本性的有害影響,總想在每一次取得戰略性成功之後,又接著獲得一個戰術性的勝利。他有系統地集中起自己的兵力,不斷地進行迂回機動,多次前進到敵人的後方,雖是孤軍深入,卻使敵人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然而,他還是缺乏把戰術堅持到底的決心,最後又跨出了輕率的一步,終於在拉昂地區直接去進攻布呂歇爾,結果遭到了失敗,招致了他所吃不消的重大傷亡。


  後來,拿破崙手裡只剩下了三萬人,但他仍然想要孤注一擲,決定向東開進,到達聖迪濟埃。他曾指望沿途收集殘存的地方守備部隊來補充自己這支軍隊,並且發動農村居民起來反抗外國侵略軍。他企圖以這樣一個機動切斷施瓦爾岑堡的交通線。可是,在轉取積極的行動以前,他不僅要前進到敵人的後方,而且要組建一支新的軍隊。而要完成這樣一個任務,實在是很困難的,不僅缺乏時間和兵力,尤其是精神上將要感到很大不安,因為這樣會使基地暴露出來。而且要知道,巴黎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補給基地。然而事有湊巧,拿破崙的命令恰好又落到了敵人手裡,這就使他既達不到突然性,也喪失了時間。即使如此,他的這個戰略性機動仍然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聯軍當局經過熱烈的爭論才最後決定直接進攻巴黎,而不回轉身來抗拒他的這個行動。聯軍方面的這個決定,對於拿破崙來說,可真是精神上的“致命一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聯軍所以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害怕威靈頓從西班牙邊境走出來,第一個進入巴黎。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可以說是對於命運的一種諷刺,因為這樣,聯軍的行動恰好成了間接路線戰略及其決定性作用的一個輝煌成就。


  1815年,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逃回巴黎以後,由於兵力數量重新擴大,致使頭腦又開始發昏。這一次,他的作風還是和過去一樣,技巧地利用著自己軍隊的突然性和機動性,結果也差不多就要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拿破崙這次向布呂歇爾和威靈頓駐軍地區的進軍,儘管從地理上說來是直線運動,但他所選擇的時機,卻是他的敵人所沒有料到的,而且其突擊方向,也正好選在兩軍接合部那個最薄弱的地段。


  可是,在林尼之戰中,內伊未能完成交給他的任務,沒有實行戰術性的機動,結果使普軍逃脫了徹底覆滅的命運。當拿破崙在滑鐵盧進攻威靈頓時,他又是完全採取直接進攻的路線,以致耽擱了很長的時間,損失了過多的兵力。而促使當時危險加大的,則是格魯希的失職。他未能把布呂歇爾趕出戰地之外。所以,當布呂歇爾再度出現時,儘管剛剛達到拿破崙的翼側,但是由於來得突然,是一種心理上的間接路線,因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opus/comment/entry_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