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破崙論 【法】福爾著 桑諧譯


第十二章 雕刻藝術(五)


  拿破崙自己給他的戰爭藝術下了定義。“歐洲有不少卓越的將軍,但他們看的東西太多,而我只看一樣東西,那就是在我面前的大傢伙。我設法把它們消滅,附屬體就會跟著自行瓦解。”拿破崙這段精采的話,畫家、詩人,音樂家、雕刻家大可幾乎逐字逐句地重說一遍。這是創造家的語言,創造家從概括和整體出發摹想事物,發現一種理想需要實現它時,就把它當作未經雕刻的粗材料豎在面前,立刻看到它有幾個突出的、按照自己的規律形成的特徵值得著重刻畫。


  他把整個歐洲看作自己的戰場,即使對最不重要的一次戰鬥也這樣看:如果他生在今天,就會把全世界當作他的戰場。在戰爭的棋盤上,他總是能保持相距最遠的兩點之間的關係,並且總是能完成這種關係要求他採取的行動,除非他沒有足夠的物質手段這樣做。他知道他每一次軍事行動所帶來的一連串後果,由於人性的愚拙,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幾乎像機器一樣準確。例如,他事先就知道,在他攻克維也納以後,將會誘使查理大公離開義大利朝著他的方向進軍,而這位大公本來該尾隨馬塞納之後。有人看到他在巴黎伏在地圖上研究作戰時,把一根針插在馬倫哥城上面,那時他的軍隊還沒有出阿爾卑斯山。烏爾姆戰役後,他聽說普魯士已經對他宣戰,達時,他不是向萊因河方向撤退,讓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軍隊有時間重新靠近到一起,而是把整軍待戰的普魯士撇在一旁,猝然向奧俄聯軍發動進攻,先把他們解決。作戰各軍各走什麼路線,怎樣纏繞到一起,又怎樣分開,都演現在他的腦海裡,就像天空星體的運動演現在天文家的腦海裡、音響旋律的變化演現在音樂家的腦海裡一樣。有一天人家問他哪一次戰役是他最得意之作,他問提問者,他提出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然後他說:“我的各次戰役,不能分開來看。它們在地點、行動或意圖上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都是極其廣大的組合中的一部分。”遠征埃及,歐洲大陸的封鎖,甚至征俄之役,都在一部軍事交響樂中各自擔負一個預先排定的樂章,一次戰鬥只是交響樂中的一支間奏曲,它在有些時候,儘管投入了不少人物和想像力,只能產生平凡的效果;但更多的時候卻能以最小的氣力產生重大的效果。


  所有這些都被人們嚴重地誤解了。例如,有人花費了大量筆墨辯駁說,拿破崙不能說馬倫哥之戰為他增加光彩。但是這個龐大的作戰計畫是在巴黎事先制訂的,其中包括越過阿爾卑斯高山和攻佔奧軍後方的米蘭城的行動,在具體執行時發生一小時的偏差是影響不了它的諧調性的。那不過是龐大樂隊裡壞了一件樂器罷了。他們在這方面還提到堅守熱那亞使整個戰略得以實行的馬塞納;也提到實現這一戰略最有功勞的德賽。但這反而更能說明拿破崙善於選擇他的主要部將。這次大捷是不是靠在熱那亞作出的犧牲呢?當然是的。藝術靠犧牲而生存。拿破崙的藝術之所以高超,就在於拿破崙同意作出的殘酷犧牲,使人人都以為他的作品有缺陷。我已說過,拿破崙的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造型和音樂性,這裡面是沒有傷感的成分的,就像塞巴斯蒂安.巴赫或米開朗基羅根據他們認為代表了宇宙的那些形式結構和音響結構而創造的線條和實體,不包含傷感的成分一樣。儘管如此,這些人的殘酷藝術卻給人以極有價值的鼓舞力量;他們對博取人們的眼淚所表現的蔑視,加強了對這一點的感受。


  人們又舉出拿破崙從埃及“棄軍而逃”的例子。但他那時剛剛收到在義大利作戰失利和法國處於危急之中的資訊。他很清楚,如果繼續留在埃及,他就不過是“英國陸軍的一翼。”他一眼綜觀戰局之後,就冒著被俘的危險毅然啟航。但他是把不到一個月以前征服阿布基爾沙漠之戰的成果鞏固下來以後才走的,留下的是一支完整的軍隊。當然,對軍隊來說不應這樣做,對一位領導人來說也不應這樣做,但對元首來說卻應當這樣做——根據憲法當時他也許還不是元首,但在他的感情上和思想上已經是這樣了。13年之後,他在俄國又這樣做了一次,離開了他的受苦難的軍隊,自己回去把法國和德國組織起來去對付來自東方的反攻。他從厄爾巴島逃出,也是這樣的舉動,那時,他獨自一人在敵視他的地方的海岸登陸,利劍在鞘,要去解開高爾狄奧斯王之結。


  人們對他這次捲土重來感到驚奇,他自己卻在這時斷然表示:“此舉似乎大膽冒險,其實非常合理。”他有一種奇蹟感。像那些能從整體看待事物、一眼就能洞察事物的複雜構造以便掌握它的統一性的人一樣,他知道奇蹟為什麼會發生,何時發生,怎樣發生。他既能看清面前的目標和通往目標的道路,又能找出引向這一目標的共同利益和精神力量,大多數人卻只看見那些把他同目標分隔開的物質力量和個人利益;所以在所有的人的心目中,他就成為奇蹟人物,一個不斷創造奇蹟、運用奇蹟的人。其實,他只不過是預見到極少有人預見到的事物發展的邏輯性而已,因為預見和邏輯性遠不是人人頭腦中都具有的特點。此外,他還深刻理解人們有一種奇怪的思維顛倒現象,即把事物的合理秩序看成不可思議,把氾濫成災的愚昧、盲目和陳規陋習反倒看成很自然。因此他說:“要人相信,辦法是把其實之事變成不可信之事。”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napoleon/comment/b1/part_12_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