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軍事統帥的拿破崙


第二章 拿破崙所繼承的軍事遺產


  所謂拿破崙發明了一套新的戰法,那是拿破崙傳奇中所固有的一派荒誕之說,事實並非如此。科林六十五年前就在其《拿破崙所受過的軍事教育》一書中澄清過這個問題。更近一點對於英國讀者來說,斯潘塞.威爾金森在1930年,利德爾.哈特在1933年也揭開過這個神話的面紗。與亞歷山大、漢尼拔和凱撒這三位拿破崙刻意仿效的軍事領袖相比,拿破崙是不能稱之為“閃擊戰”的發明者的。“閃擊戰”並非什麼新的作成原則,它不過是集機動、速度和集中兵力諸要素之大成加以大膽運用而己。德軍於1939年在波蘭,1940年在法國所運用的就是“閃擊戰”。


  在流放聖赫勒拿島時,拿破崙的確自稱發明過一種新型戰略。據記載,他曾對古爾戈將軍說:“會戰的偉大藝術在於在作戰過程中變換自己的作戰線;這是我自己的觀點,而且是相當新的。”這簡直是一派胡言,令人難以置信。拿破崙在流放期間類似這樣為自己作過許多辯護,並非僅此而已。不過下面這段話,雖然也是在聖赫勒拿島說的,卻頗為中肯:


進行攻勢作戰,以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阿多夫、蒂雷納、尤金親王和腓特烈大帝為楷模,熟讀其八十三次會戰的歷史並以他們為榜樣,此乃成為名將和掌握軍事藝術奧秘的不二法門。


  但是,拿破崙並不是一個只會回味歷史的清談家,他的天才在於他能在實踐中借鑒歷史教訓並靈活運用於實戰之中。如果說拿破崙未曾發明任何新型戰略,那麼他在戰術、編制、後勤管理和裝備方面,也同樣沒有創造任何新思想。


  在戰術方面,執政府和帝國時期的法軍,只不過繼續沿用革命軍在1792年至1795年間歷次戰役中所發展的那些方法,而那又是以1791年頒發給舊皇家陸軍的最新條令為基礎的。這些戰術方法是十八世紀法國所進行的無數戰爭的經驗總結。其正常步驟是,以疏開散兵的預備火力和集結炮兵的集中火力轟擊敵陣以動搖其防禦,然後指揮官以密集縱隊向他所判定的敵陣地之要點發起主攻。拿破崙對這種基本程式未做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作為炮兵出身並且通曉本兵種武器的殺傷力和射程的指揮官,他也許增加過火炮對步兵的比例,並進行過保留一支由他自己掌握的炮兵預備隊以便在會戰高潮集中火力的實踐,但是在炮兵戰術方面他卻沒有任何創新。誠如我們在下文中將要看到的那樣,他在炮兵學校攻讀時是十分刻苦的,對那裡所授的各門課程無不用心。


  至如“大戰術”,尤其是借助騎兵的翼側包圍,在戰爭中本不是什麼新鮮戰法,但拿破崙在正常的作戰實踐中也極少採用,至少在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的側翼那樣脆弱而易受攻擊,他卻無所作為。拿破崙的軍隊在編制上分為師和軍以便在接敵運動和遭遇戰中能取得更大的靈活性,這也只是對歐洲其他各國軍隊根據七年戰爭的經驗而採取的一種做法的仿效。


  拿破崙堅持軍隊應當在作戰地區就地補給從而機動自如不受後勤補給的限制,這也是革命軍隊的正常做法,是由於國民公會時期政府財力不足,保障能力低下以至難以接濟在法國國境之外征戰的軍隊而形成的。


  儘管拿破崙對於炮兵和其他兵器都具有很高的技術知識,但事實上在他執政和稱帝的十五年中,法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並沒有任何改進。法國步兵在滑鐵盧所使用的燧發槍與在馬倫哥使用的完全一樣;同樣野戰炮的射程和口徑在整個執政府和帝國時期也毫無變化,事實上與三十年前格里包發爾所設計的並無二致。


  不過,拿破崙並非不留心炮兵技術的新發展。作為一個青年軍官,1788年他在炮兵學校服役時,曾就用長管炮取代臼炮發射炸裂彈的方法問題向校長寫過報告。這自然也不是他自己憑空想出來的,這種措施英軍早在十年前就採納了。至今尚保存了一份他當年論述線膛炮優於滑膛兵器的手稿,但這也許是他在炮兵學校學習時所做的一份講義摘要不管怎麼說,法國軍隊一直到他死後多年才採用線膛炮。拿破崙當時一直很關注新技術的發展。我們還發現,1810年這位皇帝一再寫信給他的軍械設計師,命令他們生產類似近代伍爾維奇的威廉.康格里夫所發明的那種遠端火箭供圍城作戰用。然而他的專家們一個也沒有造出來。尚無證據表明,拿破崙是否注意到了十九世紀初由亨利.施雷耐爾中校發明的“榴霰彈”,這種炮彈在半島戰爭的早期曾被成功地用於轟擊在葡萄牙作戰的法軍。總之,拿破崙時代武器裝備之所以缺乏改進,也許是因為一個國家如果持續地擴充兵力致使其工業能力緊張到極限,那麼就難以加強和更新武器裝備。


  現在讓我們從軍事思想和武器裝備兩方面詳細分析拿破崙所繼承的軍事遺產。


(一)軍事思想


  在拿破崙誕生的那個世紀,法國一共參與了四場主要戰爭。


1.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


2.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8


3.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11748


4.          七年戰爭(17561763


  此外,法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17781783)。這些戰爭雖然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但說也奇怪,卻只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天才統帥----莫里斯元帥(薩克森公爵)(16961750)。薩克森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戰場指揮官,而且在戰略、編制和戰術諸方面也是一位頗有創見的思想家。利德爾.哈特頗為公道地稱之為“軍事預言家”。薩克森的《沉思》,大約寫於1732年,直到他死後七年才出版,但即便是那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它卻逐漸滲入法國的軍事思想,並且為十八世紀末時風行一時的那種軍事理論奠定了基礎。


  薩克森軍事思想的要旨是增加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為此,他建議軍隊成“軍團”建制,也就是現代“師”的原型,每個軍團都是一個編制相同的諸兵種合成的戰鬥部隊。這種軍團有官兵3580人,分為四個團,每團880人,每團又分四個連,每連220人,並配屬半連騎兵供偵察用。這就把編制問題簡化到了當時可能簡化的最低限度。每個步兵連配備一門口徑 二英寸 ,能發射半磅重炮彈的雙輪牽引輕型野戰炮。他還希望用後膛兵器來裝備其步兵,但是這一願望直到一個多世紀後才得以實現。步兵進攻以一群散兵打頭陣,他們在進入300射程時向敵開火,然後撤回突擊隊的間隙之中,突擊隊在散兵火力掩護下,以八路縱隊前進。薩克森所採用的另一種戰術,是在主陣地前據守支撐點,以粉碎敵人的突擊縱隊。這種戰法,1745年在豐特努瓦曾取得很好的效果。


  薩克森死後,布羅格利元帥繼承了他所制定的作戰原則,從而為後半個世紀的法國戰術奠定了基礎。例如步兵團是成橫隊還是成縱隊,取決於發揚火力或發揮突擊力的需要;當接敵時,步兵團則應向兩翼展開成散兵群。由於七年戰爭的結果,戰鬥隊形有日益刻板僵化的趨勢;在腓特烈大帝的影響下,操練和射擊訓練已達到很高的標準。但是,腓特烈著名的“斜式戰鬥隊形”卻未被法軍採納。按照這種隊形,各營成梯隊前進,對敵實施翼側包圍。1757年在洛伊騰戰役中普軍曾大敗奧軍,從而證明這是一種機動性很強的隊形。


  薩克森元帥所預示的“師”式編制,在1759年為布羅格利元帥所採納。軍隊按此組編就獲得了彈性和行動自由,可以更加自如地對敵實施機動作戰或翼側包圍。七年戰爭導致軍隊編制的另一項發展是把一支軍隊分為主力、前衛和側衛。這又使軍隊獲得了更大的機動靈活性,因為當前衛與敵正面接觸時,主力便可展開或對敵實施翼側包圍。令人感興趣的是,拿破崙1796年在皮埃蒙特開始其第一次戰役時所採用的便是這種隊形。將部隊這樣區分後,其指揮藝術在於使各部分處於嚴格控制之下,保持相互支援距離,以避免任何部分被敵各個擊破,同時能在決戰關頭集中兵力。總的原則是分進合擊。


  尚無證據表明拿破崙在青年時代是否曾研究過薩克森的《沉思》,或分析過腓特烈大帝的戰略戰術。我們僅知道他1788年在奧松時讀過一本1787年在斯特拉斯堡出版的《腓特烈二世》,但是該書對於腓特烈在1740年至1763年間所進行的戰役只有一般性的描述,並未討論其戰術。另一方面,可以斷言的是,拿破崙在戰略戰術方面的理論知識主要源於他對十八世紀兩位傑出的軍事作家布塞和吉貝爾所作的縝密研究。


  按照利德爾.哈特的觀點,布塞(17001780)可以算是“最偉大的參謀長”。他原為步兵軍官,以後轉為工兵。他在1734年至1747年間的歷次皮埃蒙特戰役中取得了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1775年他出版了《山地戰原則》。布塞對戰略實踐發展所作的主要貢獻是堅持把一支軍隊分為幾個縱隊,各縱隊可以在平行的或向心的道路上開進並適時會合作戰,實際還是基於薩克森元帥所提出的那些方法。


  吉貝爾(17431790)是繼布塞之後的又一位軍事思想家。他早期的戰爭經驗是在七年戰爭中獲得的。1772年他出版了《戰術概論》。該書甚為暢銷,並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其主題是強調戰場上實施戰術機動的必要性。其中有一段話可概括他的軍事思想,這段摘要到十八世紀末一直是戰場上對部隊實施戰術指揮的指南:


  以往要把一支軍隊布列成縱隊或成戰鬥隊形,其動作既遲緩又複雜,往往需數小時才能使其就位,而且不得不在距敵很遠的地方展開。今後動作應該簡化迅速並能適應各種地形,應盡可能晚一點並盡可能迫近敵人,再展開成戰鬥隊形,因為縱隊遠較橫的戰鬥隊形易於機動;由於我方攻擊點直到最後一分鐘才暴露給敵人,敵人必將措手不及。部隊一進入敵人的射程,指揮官就發出信號,展開成戰鬥隊形。由於平時受過迅速展開的訓練,所有的部隊瞬間就可布列成陣,因而在敵人還來不及弄清何處受到攻擊時,我方的進攻就開始了。


  吉貝爾強調的另一點是,一支軍隊如果依靠舊式補給系統,帶著笨重的輜重隊和護送隊,是不可能自由機動和迅速展開的,因此必須學會靠當地補給。他援引了加圖對羅馬元老院的忠告:“以戰養戰”。這條原則先後為法國革命時期的軍隊和拿破崙所採納。吉貝爾甚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因為他看出,十七世紀的歐洲國家所維持的小型職業軍隊是無法打大規模戰爭的。他在《戰術概論》中指出:“歐洲的霸權必將落入具有雄才大略,並創建了一支國民軍隊的那個國家之手。”這便導致了“全民皆兵”的思想,而這正是二十年後法國革命所要付諸實施的。


  布塞和吉貝爾相繼發展的這些理論體現了最基本的戰爭觀,而年輕的拿破崙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成長起來的。這些理論激勵並指導了1792年和1795年間的歷次革命戰役,進而派生出了“拿破崙軍事思想體系”。儘管拿破崙不是這些原則的發明者,但是他擁有天才和技巧,可以比其前輩更加大膽和無情地貫徹執行這些原則。


  1792年,當共和國軍隊與其敵手奧地利、普魯士和撒丁在戰場上交鋒時,他們不得不採用皇家陸軍的那套戰術。在拉法葉特、卡爾諾、迪穆里埃、克勒曼等優秀軍官的領導下(他們雖是舊軍官但拒絕流亡國外),組建了一支既有職業軍人,又有大批新動員的“義勇兵”參加的混合軍隊。按規定,每個小型旅(`demi brigade,即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代的旅,包括三個營。),由一個老正規軍營作骨幹,再編兩個新的義勇兵營。1793年,法軍由於又徵召了十萬新兵而得到了加強。這些新兵雖然缺乏訓練卻充滿了熱情和銳氣,因此革命軍隊往往採取“人海戰術”。在初期與奧軍交鋒遇到訓練有素的排槍射擊而受挫後,共和國的士兵們很快就增強了凝聚力,並取得了戰鬥經驗。其弱點在於軍官團,因為在國王被處死後,三分之二的步兵和騎兵軍官都棄官逃往國外。然而炮兵軍官棄官外逃的比例卻很小,因此與步兵營相比,野炮連的射擊訓練要高出一等。這就是為什麼法軍炮兵於17929月在瓦爾米,其後又在熱馬普等地可以成功地抗擊普軍的主要原因。


  1791年,即革命初期,法軍曾頒發一種新的戰術教範,它是以吉貝爾的理論和七年戰爭的經驗教訓為基礎編寫的。正常進攻隊形為密集縱隊,前面有一群散兵打頭陣;行軍速度由腓特烈的每分鐘76步增加到100步。當然以密集縱隊進攻有礙全營充分發揮火力,倘若展開成橫隊進攻,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對於倉促訓練的新兵而言,這種密集縱隊卻較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團結。這種進攻隊形,在整個拿破崙戰爭中都一成不變,因而往往導致慘重的損失,例如在布薩科戰役和滑鐵盧戰役中就是如此。


  拿破崙的軍事修養不僅以布塞和吉貝爾的理論為基礎,而且更多的是總結和吸取了在奧松所得到的指揮本兵種即炮兵的實際經驗。在這方面,他首先應感謝法國最偉大的炮兵專家之一,格里包發爾將軍(17151789)。格里包發爾1757年即七年戰爭爆發後不久,曾以中校銜被借到奧軍中服務當時奧、普兩國軍隊無論是在炮兵技術還是在訓練方面都領先於法國,因此格里包發爾1764年一回到法國任炮兵總監,便宣導徹底改革。他所做的頭一件事就是使各種口徑火炮的配備合理化。他把重型火炮用於攻城和岸防,而把 十 二磅 炮、 六英寸 榴彈炮、 八磅 炮和 四磅 炮配備給野炮連。其中 四磅 炮又常常配屬給步兵和騎兵部隊,以便更密切地有效地在戰術上協同動作。在不犧牲火炮射程和炮彈威力的前提下,他還通過減輕裝備的重量,來提高武器的機動性。格里包發爾的改革思想為另一位傑出的炮兵專家所堅持下來,他就是1791年被任命為炮兵總監的杜特將軍。在此以前,杜特曾任奧松炮兵學校校長達七年之久,而拿破崙正是他在該校時的門生。


  拿破崙的炮兵教育還深受杜特將軍之弟瓊.杜特(17381820)的影響。圍攻土倫時,拿破崙就是在他的領導之下。瓊.杜特是一位著名的炮兵戰術專家。1778年他著有一本在戰場使用炮兵的書,名為《炮兵新用法》。在這本書裡,他主張把炮兵火力集中使用在為步兵選定的實際攻擊點上。他強調:


我們必須把炮兵火力集中在對勝利起決定作用的攻擊點上。有了明智的支持和增援,炮兵就會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瓊.杜特進而提倡步兵和炮兵之間的密切協同。他指出:


至關重要的是,炮兵應該瞭解步兵戰術,或者至少應瞭解步兵運動和實施機動的目的,……以便確定何時提高射速或變換陣地。


  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期間曾率先組織乘騎炮兵協同騎兵作戰,因此杜特建議法軍應予仿效:


四磅炮可以直接與敵炮正面交鋒,不過不是像以往那樣由兩匹馬前後成縱列的雙輪馬車牽引,排成長列行進…而是減輕重量後鉤在炮前車上前進。它們可以疾馳進入陣地並在其戰鬥間隙之地構成“戰鬥線”。憑藉其機動快射速高的優點,這些 四磅 炮甚至可以壓制一個擁有24炮的炮兵連,因為它們可以向每一門敵炮發射三四發炮彈。


  1791年,法國採用了普魯士改進的乘騎炮兵,所有炮兵均騎馬前進。


(二)武器裝備


  十七世紀宗教戰爭中穆什克特火槍取代古老的火繩槍成為所有歐洲步兵的主要射擊兵器。然而這種槍仍然是一種既笨重而且效能低的兵器,在潮濕天氣下尤其如此,因此大約在十八世紀初為燧發槍所取代。英國造的“布朗.貝斯”也許是當時最有效的燧發滑膛槍,從豐特努瓦戰役到滑鐵盧戰役,它都一直是歐洲軍隊的標準步兵火器。


  十七世紀末,套環式刺刀取代了原有的插入式刺刀,因為插入式刺刀是插進滑膛槍口的,所以一上刺刀就妨礙射擊。由於路易十四的反對,法軍直到1703年才採用套環式刺刀。自此,滑膛槍和刺刀就取代了長矛成為步兵近戰的主要兵器。整個十八世紀,法、英、普、奧的步兵武器性能都相差無幾,難分高低。


  美國獨立戰爭(17781783)使英國人認識了線膛槍的價值,儘管它的射速不高,但是射程和穿透力卻優於滑膛槍。英軍早在1800年就採用了“貝克式線膛槍”但是僅發給擔任狙擊任務的特別部隊使用。從槍口裝彈的線膛槍,其裝彈時間之長是滑膛槍的兩倍。由於成本昂貴,製造困難,這種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難以普遍裝備。線膛槍在法國出現還是很早的,路易十三(16101643)的衛兵就配備有這種武器。但是,在1807年,拿破崙竟從部隊收回了在共和國初期戰爭中所下發的線膛槍。事實上,法軍在1830年征服阿爾及利亞之前,幾乎沒有使用這種兵器。


  至於炮兵,法軍野炮連的標準裝備是6英寸榴彈炮,12炮,8炮和4炮。這是格里包發爾在十八世紀後半期所採用的,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一直沿用不變。在使用這些武器方面,格里包發爾做到把發揮火炮的最大火力和穿越正常地域所需的足夠機動能力結合起來。這的確比英軍炮兵發揮的火力要大。英軍可供比較的武器是5英寸半榴彈炮、9炮、6炮和3炮。不過儘管英軍發射的炮彈較輕,但都比法軍類似的炮打得遠,而且由於炮車拖載量小了英軍炮兵也取得了較強的機動性。


  誠然。拿破崙作為一個受過高級訓練的炮兵專家,對於他從格里包發爾手中所繼承的武器系統雖然未作任何改進,但是他對炮兵的運輸卻的確採取過一些新的臨時應急措施。1794795年在阿爾卑斯山濱海山區的冬季戰鬥中,他在指揮義大利軍團的炮兵時,曾把炮放在雪橇上以便讓這些炮能夠跟隨步兵在冰雪覆蓋的騾馬小道上前進。還有一次,法軍於1800年越過大聖貝納德山口時,他曾把炮放在挖空的大樹幹裡拖過山口,這是他從當地伐木者那裡學來的技巧。為了增強其炮兵轟擊的效果,拿破崙在其後來的戰役中,曾給每一個軍配屬一個 十 二磅 炮連。


  當年輕的拿破崙二十四歲首次指揮正規部隊作戰時,他不僅接過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武器系統,而且在戰術訓練和軍事組織方面也繼承了非常豐富的遺產。所有這些都是以十八世紀的歷次戰役經驗為基礎的。對於這份遺產他應該感謝布塞、吉貝爾、格里包發爾和杜特兄弟這批卓越的軍事思想家和軍事專家。而他們的理論靈感又都取自薩克森的富有獨創性的思想。拿破崙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對前人的遺產去修修補補,而是去充分地加以利用。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napoleon/biography/b2/part_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