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破崙軍事評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拿破崙的軍事活動


評論(四)


  由於格里博瓦爾的各種改革措施,法國炮兵在革命戰爭時期比其他各國的炮兵都強大,並且很快地成為拿破崙手中威力空前強大的一支兵力。


  1799年法國最後取消了團炮,同時,由於歐洲各地使用了大量 六磅 和 三磅 加農炮,法軍也裝備了這兩種火炮除了這兩種情況外,法國炮兵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所有的野戰炮兵都編成炮兵連,每連有6門火炮,其中1門通常是榴彈炮,其餘5門則是加農炮。


  但是,如果說在炮兵的兵器方面沒有或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麼在炮兵的戰術方面則有很大的改變。


  雖然火炮的數量由於團炮的取消而稍有減少,但是火炮在戰鬥中的作用由於火炮得到了巧妙的使用而增強了。


  當時,拿破崙使用配屬給步兵師的一些輕炮來達到發起戰鬥和迫使敵人暴露兵力等目的,而把大部分炮兵留作預備隊,直到決定了主要攻擊目標時為止;等到主要攻擊目標一確定,這些炮兵就出敵不意地編成龐大的炮隊,共同襲擊這一目標,從而以猛烈的轟擊為步兵預備隊最後的攻擊作準備。


  在弗里德蘭德會戰中有70門火炮,在瓦格拉姆會戰中有100門火炮,都是按照這種方法排成一線的,在博羅迪諾會戰中,由80門火炮編成的炮隊為奈元帥向謝明諾夫村攻擊作了準備。


  另一方面,拿破崙編成的大量騎兵預備隊需要相應的騎炮兵部隊來支援,於是騎炮兵又受到了很大的重視。法軍有大量的騎炮兵,而且在實踐中首創了騎炮兵所特有的戰術使用方法。


  如果沒有格里博瓦爾的改革措施,就不可能產生炮兵的這種新的使用方法,而改變戰術的必要性,則促使歐洲大陸所有國家的軍隊逐漸地、稍加改變地採用了這些改革措施。


恩格斯:《炮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204205頁。


-------------------------------------------------------------------------------------------------------


  拿破崙就正是在這一發展階段遇到了法國革命創立的戰術。


  當他一掌握政權,對此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他便開始進一步發展這一套戰術。


  他把軍隊集中在布倫兵營,施以正規訓練。


  他著重訓練兵士在擔任預備隊時成密集隊形配置在不大的地區內,並迅速展開成橫隊。


  他把2個或3個師編成一個軍,以便於指揮。


  他建立了新的行軍隊形,並使它達到了極完善的地步。


  這種隊形的特點在於把軍隊分佈在相當廣闊的地區內,使他們能夠依靠當地的物資儲備供養自己,同時在於使軍隊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以便在遭受攻擊的一部分軍隊可能被敵人擊潰以前能夠在任何一點集合。


  ……


  1813年以後,法國的一套戰術成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共同財富。


  舊的線式戰術和募兵制被徹底廢除了。


  各國都規定每個公民有服兵役的義務,並實行了新的戰術。


恩格斯:《步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78379頁。


-------------------------------------------------------------------------------------------------------


  美國和法國的革命戰爭使戰術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那時起,在每次戰鬥中都採用散開隊形;散兵線和橫隊或縱隊相結合,成了現代戰鬥的特點。


  在一次戰鬥的大部分時間內,主力都留在後面;他們組成預備隊,或者進行機動,以便集中打擊敵人的弱點;他們只在決定性時刻才投入戰鬥,而散兵線和它的直接支援隊則不間斷地作戰。


恩格斯:《步槍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210頁。


-------------------------------------------------------------------------------------------------------


  “多兵之旅必獲勝”,———拿破崙喜歡這樣解釋作戰勝負的原因。


恩格斯:《如何擊敗普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112頁。


-------------------------------------------------------------------------------------------------------


  德國在亞爾薩斯–洛林等領土上的、已經有一半被法國控制的enclave(嵌入別國領土中的屬地)附和了法國革命——由此產生了戰爭的藉口。


  普魯士和奧地利現在突然一致起來了。瓦爾米。


  線式戰術由於大量使用炮兵而破產。弗略留斯和熱馬普。


  奧地利的警戒線戰術的破產?萊茵河左岸的佔領。


  農民和愛好自由的城市的狂喜;即使是某些敲詐勒索事件和拿破崙的血稅也都不能打消這種狂喜。


  亞眠和約和帝國代表團。


  主要結果:德意志帝國的取消;萊茵同盟。


  拿破崙掃除了許多德意志小邦,但這一清掃,可惜還遠遠不夠。


  他對於諸侯們總是扮演革命的角色,而且如果小邦諸侯不是向他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他還會走的更遠。


恩格斯:《關於德國的札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52頁。


-------------------------------------------------------------------------------------------------------


  美國革命所開始的事情由法國革命來完成,在軍事方面也是如此。


  法國革命同樣只能以訓練很差但人數很多的群眾,以全民武裝來和反法同盟的訓練有素的雇傭軍隊相對抗。


  它不得不以這些群眾去保衛巴黎,即保衛一定的地區,但要做到這一點,不在兵力眾多的野戰中獲得勝利是不行的。


  僅僅散兵群已經不夠了;必須找出一種形式來使用群眾,這種形式就是縱隊。


  這種縱隊隊形使訓練較差的軍隊也能夠相當整齊地運動,甚至行軍速度比較快(每分鐘一百步或一百步以上)。


  這種隊形使他們能夠突破舊的線式隊形的死板形式,能夠在任何地形上,也就是說能夠在對線式隊形最不利的地形上作戰,能夠以任何適宜的方法去部署軍隊,同時能夠和散兵線相配合來阻滯、牽制和疲憊成橫隊的敵人,一直到最後用預備隊的兵力在陣地的決定性地點上突破敵人的橫隊時為止。


  這種新的作戰方式以散兵和步兵縱隊的配合為基礎以軍隊區分為內備兵種組成的獨立的帥或軍為基礎,它在戰術和戰略方面都被拿破崙發展到了完善的地步。


  這種作戰方式之所以成為必要,首先是由於法國革命的兵士成分發生了變化。


恩格斯:《反杜林,馬克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83184頁。


-------------------------------------------------------------------------------------------------------


  當結成同盟的歐洲向法國革命進攻的時候,革命把全國一切有戰鬥力的人員交給政府支配。


  但是他們沒有時間在訓練中充分掌握線式戰術,以同樣的戰鬥隊形對付老練的、經驗豐富的普魯士和奧地利步兵。


  另一方面,法國不僅沒有美國那樣的原始森林,而且實際上也沒有遼闊無垠的地區可供退卻。


  必須把敵人殲滅在國境線和巴黎之間,因此,必須保衛一定的地區,而這一點只有在兵力眾多的野戰中才能最後達到。


  因此,除了散兵群以外,還需要找到另外一種形式使人數眾多的、訓練較差的法國兵士能稍有把握地對付歐洲各國的常備軍。


  這種形式找到了,那就是密集的縱隊,它在某些場合已經採用過,但大多數只是在練兵場採用。


  縱隊比橫隊易於保持秩序。


  甚至當縱隊已被打亂時,它仍然能夠以較密集的隊伍進行至少是消極的抵抗;縱隊比較容易指揮,能更好地為指揮官所掌握,並能更迅速地運動。行進速度增加到每分鐘一百多步。


  僅是,最重要的結果是:採用縱隊這種特殊的眾兵作戰形式,就能把整個動轉不靈的單一舊的線式戰鬥隊形分為若干個單獨的部分,它們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使總的規定適合於當時的情況;其中每一部分可由所有的三個兵種組成。


  縱隊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採取各種辦法使用各部分兵力。


  它能利用弗里德里希二世嚴格禁止利用的村鎮和莊園,而且從此以後,村鎮和莊園在每次戰鬥中都成為主要據點。縱隊可以適用於任何地形。


  最後,縱隊還可以用這樣一種作戰方法來對付孤注一擲的線式戰術,這種作戰方法就是,用散兵群的行動和逐漸增加兵力以拖延戰鬥的方法來疲憊成橫隊的敵人,並且大量地消耗他們,使他們不能再抵抗一直留作預備隊的生力軍的猛攻。


  同時因為線式隊形在各點上兵力相等,所以成縱隊作戰的敵軍便能用薄弱的兵力作假的攻擊,以吸引其部分兵力,而同時集中主力在陣地的決定性的地點進行攻擊。


  射擊這時主要由散兵群來擔任,而縱隊則用來進行刺刀衝鋒。


  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又同十六世紀初火槍隊和長矛隊的關係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新式縱隊能隨時展開成散兵群,而散兵群又能隨時再集合成縱隊。


  由拿破崙發展到最完善地步的新的作戰方法,比舊的方法優越得多,以致在耶拿會戰以後,舊的方法遭到無可挽回的徹底的破產,在這次會戰,動轉不靈、運動遲緩、大部分根本不適於散兵戰的普魯士線式隊形;在法國散兵群的火力下簡直癱瘓了,只能用個別排的火力來還擊。


恩格斯:《步兵戰術及其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92693頁。


-------------------------------------------------------------------------------------------------------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opus/comment/entry_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ll12212013 的頭像
    Bill12212013

    Bill12212013的部落格

    Bill1221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