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兇手不是暴徒而是“知識份子”
刊登: 2005.05.09 21:49
“乙未事變”歷史畫:日本浪人在景福宮附近焚燒明成皇后的屍體。
“乙未事變”是指日本浪人闖入莊嚴肅穆的王宮,殘忍殺害明成皇后的事件。但在乙未事變發生過程中帶給我們衝擊的一個事實是,相傳是“浪人”和“暴徒”的殺害明成皇后的兇手中,大多數是具有豐富知識的精英。
其中,不但有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的人士,而且還有作為後來日本政府內閣或眾議員步入政界的人士。這表明,乙未事變並不是“無知的暴力勢力”製造的偶發事件,而是在“日本侵略朝鮮”的巨大陰謀下經過縝密的策劃,極右知識份子付諸于行動的作戰。
因涉嫌參與乙未事變的罪名,被告上法庭的日本人共有56人。其中,被分類為“民間浪人”的有32人。特別是,九州地方士族出身的人士比較多。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因在政治外失權而抱有不滿的人士試圖轉移到朝鮮和中國大陸進行政治活動的典型的“大陸浪人”事例。
動員這些人的機關是當時在首爾用日語發行的報紙——《漢城新報》。《漢城新報》是用日本外務省資金運營的日本公使館機關報。當時,大多數兇手是該報社記者或正住在該報社。
在兇手中,岡本柳之助曾是陸軍炮兵少校,在1876年簽署《江華島條約》時,他是日本全權負責公使的隨行人員。此後,他來到朝鮮,作為宮內部和軍部顧問,結識了很多朝鮮官員。據悉,在乙未事變後,他一舉成名,連政府重要官員也對他畢恭畢敬。從1897年開始他在中國開始了浪人生活。
當時,作為《漢城新報》的主編,率領兇手的國友重章在1900年成立了國民同盟會,主張“完全控制朝鮮”。他在朝鮮北部和間島地區一直進行地形勘查和偵察活動。據悉,他在生前表示:“如果我死了,就把我葬在長白山(白頭山)上。”
另一名重要人物柴四朗在美國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經濟學後回國,並于1886年成為農商務省大臣的秘書官。他還作為撰寫政治小說的作家聲名遠播。他在1892年當選為眾議員後,全力支持金玉均。在乙未事變後的1898年,他再次當選為眾議員,此後連任10屆。1914年,他當選為內閣外務省參政官。
安達謙藏於1894年來到朝鮮,在釜山發行了《朝鮮時報》,並在甲午改革後上京擔任了《漢城新報》的發行人。在乙未事變後的1902年,他作為帝國党黨員參加競選,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此後連任14屆。在1925年加藤內閣中,他擔任通訊相,後來還擔任內相。1932年,他成立國民同盟會,擔任會長。
此外,佐瀨熊鐵曾經是一名醫生,在朝鮮負責警務廳醫務,並於1902年當選為眾議員,1905年還起草了一進會《乙巳條約》贊成宣言書。1906年,被任命為韓國農商工部負責人,在平壤參與了無煙煤礦開發。武田範治是一名作家,他作為“朝鮮情況專家”非常活躍。他在1905年按照《乙巳條約》在朝鮮設立統監部後,再次來到朝鮮,控制一進會,展開了“合併”活動。
記者 俞碩在 karma@chosun.com
資料來源:朝鮮日報
朝鮮日報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