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經典戰役
奧斯特利茨會戰(八) 雙方的戰前部署
Battle of Austerlitz 1805.12.2
著名的奧斯特利茨戰役,實際上是在 一八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拉開序幕的。當時,俄奧聯軍的總兵力已達到八萬六千人,其中俄軍五萬三千人,奧軍三萬三千人,共有火炮三百五十門。根據總司令部的決定,聯軍將這些兵力分成五路縱隊,從奧洛穆茨附近的陣地出發,逐次向東南開進,在布爾諾以東的奧斯特利茨鎮及其西南一線展開。 十 二月一日 ,聯軍到達戰場,迅速佔領了普拉岑高地,並作好了全面進攻的準備。
俄奧聯軍的進攻計畫,是由聯軍參謀長魏洛特爾將軍制定的。他制定計劃的出發點是:法軍已經基本上失去了進攻能力,不久就將向維也納撤退。基於這個判斷,計畫規定:使用一部兵力牽制法軍的北翼,而以總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預計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突破對方的防禦,爾後迂回法軍的右側,切斷通往維也納的退路,將所有法軍聚殲於布爾諾以南和以東地區。
拿破崙日夜盼望的戰機終於來到了。他決心孤注一擲。在俄奧聯軍向前開進和佔領陣地的過程中,他不斷分析對方的部署和意圖,即時作出反映。在有意放棄普拉岑高地之後,還命令法軍繼續後撤。因此,法軍於 十 二月一日 全部退到了戰場西緣的哥爾德巴赫河一線。
拿破崙這樣作的意圖是:首先引誘敵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軍防禦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的地段;然後,乘俄奧聯軍主力南移而中間空虛之機,集中法軍主力在中段進行反擊,必須不借一切代價奪回該地區的要點普拉岑高地;爾後,向南卷擊,以扎錢湖及其周圍的沼澤地帶為鐵板,以從北面壓過來的法軍主力為鐵錘,殲滅俄奧聯軍主力於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地區。為此,拿破崙決定,要在防線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樣寬的正面上,只配置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為了實現這一意圖,法軍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隊展開在大約十公里的地段上組織防禦。防線北起布爾諾與奧斯特利茨之間的鄉村大道,南至扎錢湖北緣的特爾尼茲村。整個防線分為南北兩段,各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線上,配置了拉納的第五軍和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而在兩個軍側後方約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線上,隱蔽地配置著繆拉的騎兵軍和拿破崙的近衛軍,此外,還有一個作為預備隊的師和法軍的大本營。因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線部隊的配置情況,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處也觀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線上,只配置了蘇爾特的第四軍。這個防禦地段恰好面對著河對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該軍右側後方約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達武的第三軍隱蔽在那裡,作為南段的後備部隊。這個部署說明,蘇爾特和達武兩個軍的任務將是很重的。他們要像鬥牛士那樣,用手中的紅布把聯軍引向自己,同時又要保證,不能使敵人突貫整個防禦。
這就是兩軍在戰前的部署情況。人們事後看到拿破崙在選擇戰場和集中使用兵力方面,確實要比敵人棋高一著。俄奧聯軍的兵力配置,正是他所期望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他運用計謀促成的。當時從整個兵力對比來說,法軍仍然居於劣勢地位,可是,經過雙方的具體部署,局部地區的兵力情況就有明顯的變化。在南翼法軍僅以一萬多人牽制著聯軍四萬多人,而在北翼,法軍則集中了約六萬人去對付聯軍的四萬多人。法軍在局部上形成了優勢。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campaign/austerlitz/detail_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