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經典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三) 奧軍的新部署
Battle of Wagram 1809.7.5–6
正當法軍在洛鮑島和多瑙河南岸積極備戰的時候,卡爾大公也在重新籌劃下一步的軍事行動。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地區,不僅離多瑙河岸太近,而且也太暴露了。於是,卡爾一面調集兵力,一面率領奧軍主力稍向後撤,選擇一個有利陣地,以待法軍再次來攻。
原來,從洛鮑島北渡多瑙河,前面就是馬爾赫法爾平原。這個平原東西寬達六十多公里,南北長約 四十公里 ,北端由一塊自西向東而且呈弧形的高地所環抱,其西端延伸到了多瑙河北岸。有一條叫做魯斯巴赫的小河由北向南流來,從高地的中間穿過,又沿高地南緣流去,差不多是與多瑙河平行而轉向東南方。在魯斯巴赫河向東南轉彎的地方,幾乎是在弧形高地的頂點位置上,有一個居民地叫瓦格拉姆。
奧軍主力從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撤出後,來到了瓦格拉姆。卡爾大公看中了這塊地方,立即命令部隊停駐下來,就地組織防禦。當時,卡爾選擇這個防禦陣地,也是費盡心機的。其左翼從瓦格拉姆伸展,向東南沿魯斯巴赫河北岸部署,在大約 七公里 的地段上,部署了三個軍和奧軍的大部分騎兵。奧軍的右翼也是以瓦格拉姆作起點,沿高地向西南延伸,一直伸到多瑙河岸邊,其正面約 十三公里 。卡爾計劃用四個軍在這個地段組織防禦,同時,派出部分兵力前出到阿斯佩恩地區,佔領前哨陣地。這樣一來,瓦格拉姆便成了奧軍左右兩翼的結合部,實際上是整個部署的要害之處。
卡爾大公作這樣的部署,是有其明確目的的。他確實選擇了有利地形,企圖依託河流和高地,構成一個形同聚能罩的弧形防線,等待法軍主動來攻。他設想,待法軍落入陷阱、並受到一定的消耗之後,他即揮動大軍,從兩翼向法軍的側後出擊,將敵軍殲滅。可是,這樣的部署卻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平分了兵力,留不出可供急用的預備隊。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卡爾曾經急令他的第弟約翰大公,儘快趕到戰場參加戰鬥。當時,約翰大公率領著一萬五千人,駐守在維也納以東的布拉迪斯拉發,從那裡開上戰場,大約有三天的行程。這一情況表明,奧軍的部署一開始就隱藏著禍根。
然而,卡爾大公的上述企圖和部署還潛伏著另一種危險性,那就是以假設作為根據。卡爾設想,法軍如果發起進攻,仍像阿斯佩恩作戰那樣,從洛鮑島上北渡多瑙河。因此,卡爾確定的主要防禦方向,仍然是阿斯佩恩這個方向。大公的判斷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在上次,雙方就是在這裡展開戰鬥的。而且,法軍對這裡的地形與河床情況比較熟悉,並在這裡架有浮橋。從這裡渡河發起進攻,是到達奧軍防線距離最短的地點。總之,卡爾對於法軍的渡河地點和可能進攻的路線,單憑一點經驗而作出了主觀判斷。
資料來源:中國拿破崙
引用網址:http://www.napolun.com/warfare/campaign/wagram/detail_3.htm